邢秋明,胡彬慧,汪小东,姚 方
(湖州市纤维检验所,浙江 湖州 313000)
丝绸产业发展离不开生丝质量把控。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是湖州地区唯一的纤维质量检验专业机构。主要承担公证检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产品质量仲裁检验等指令性任务,并接受各类茧丝产品质量委托检测业务。单位配备有全套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一支知识储备完善、技术熟练的检验检测队伍,一批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5年来,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一直加强检验检测水平的能力建设,积极更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严格依法履职。每年度的国家生丝公证检验中,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的检验量约占全国的50%,其出具的生丝公证检验结果一直备受企业好评。本文分析了近五年来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国家公证检验生丝的质量状况,不仅可以帮助缫丝企业提高制丝生产管理水平,又可以为丝绸产品生产提供专业可靠的质量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蚕丝业更高更快地发展。
五年来,丝绸行业发展稳步提升。在丝绸贸易中,生丝质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交易价格的高低。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承担的国家生丝公证检验主要是在生丝使用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伴随着业内对生丝公证检验证书效力认可度的提高,公检量逐年增加。2013至2017年,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承担了来自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等全国13个省份近百个地市缫丝企业在交易市场和生丝使用企业交易时生丝产品的质量检验,5年来共承担国家生丝公证检验4581批次,产品总净重共计2786.68 t,交易总价值10多亿元。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出具的生丝国家公证检验证书100%用于交易结价。
据统计,2013至2017年这5年来,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承担的生丝公证检验量逐年上涨,且增长较为迅速。由表1数据可见,生丝公证检验量由2013年的393批,增加到2017年的1445批,增长率高达267.68%。在检验量增加的同时,生丝公证检验总体质量等级也呈稳步上升趋势,其平均等级由2013年的4A14,提升到2017年的4A57,提升0.43A。
表1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批次及其等级统计表
生丝公证检验检验量与生丝质量的同步上升,得益于近年生丝加工设备的发展及其加工工艺的改进,加之生丝产品生产企业的有效管理,及整个市场对生丝质量的严格把控。需求上涨,质量提升,表明了丝绸行业正向着高品质、高质量方向前进,助力于我国稳固丝绸大国的地位,促进我国丝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3至2017年,生丝公证检验年平均等级分别为4A14、4A28、4A43、4A46、4A57,生丝质量稳步上升。将2013至2017年公检各批次的生丝质量等级结果进行统计,其等级分布结果如表2所示。2013至2017年,各年度生丝公检等级正品率分别为100%、99.58%、99.67%、99.46%、99.86%,基本保持平稳状态。其中2013和2014年的公检中,生丝检验最终等级均无6A级生丝出现;2015年公检中,检验结果为6A级的生丝占比仅为1.53%;2016年公检中,检验结果为6A级的生丝占总批次的2.14%,同比上涨0.61个百分点;2017年,生丝公检结果为6A级的生丝批次量增长到166批,占全年总批次的11.49%,同比上升9.35个百分点。2013年和2014年的公检结果中,等级为4A的生丝占比最大,分别达到44.78%和45.56%;而2015~2017年的公检结果中,批次量占比最大的等级为5A级,分别为55.64%、55.13%、44.84%;统计各年度4A级及以上等级生丝的占比发现,生丝的整体质量正在逐步提高,正朝着更高等级的方向发展,高品位生丝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表2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等级分布表
表3所列为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质量的汇总统计结果,其中洁净、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三项指标的平均成绩呈质量上升趋势;均匀三度变化、切断两项指标的平均成绩维持基本稳定状态,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力和清洁两项指标的平均成绩呈质量下降趋势;均匀二度变化、断裂伸长率、切断三项指标呈现波动状态。而生丝回潮率及平均纤度两项指标在数值上呈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近年来缫丝企业对回潮率和平均纤度的控制出于对自身效益的追求,回潮率偏高,平均纤度偏大。
表4显示的是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的平均等级汇总状况。2016年安徽省和广东省的平均等级比较特殊,由于其检验数量非常小,应属特殊情况,其余省份各年度生丝公检平均等级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根据年份分析,2013年各省份的平均等级均相对较低,2014至2017年各省份之间的平均等级均呈上下波动趋势,对比差别不明显。按省份分析,其中江苏省各年份的生丝公检平均等级最为稳定,以2017年的4A62最高,以2013年的4A49最低。广西、江西各年份生丝公检平均等级较为稳定,而安徽、广东两省的各年份生丝公检平均等级波动较大,生丝质量较不稳定。按等级成绩分析,江苏、山东、四川的平均等级相对较高,而广东省的平均等级相对较低。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平均等级汇总情况如表5所示。由于2013、2014、2016均无早秋茧茧期的生丝,2015、2017年的检验数量也很少,故暂不分析以早秋茧为原料的生丝质量状况。根据年份分析,2013年各原料茧期生丝公检平均等级相对较低,2014年次之,2015~2017年的平均等级相对较高。按原料茧期分析,以春茧为原料的生丝平均等级最为集中,最高为2017年的4A56,最低为2013年的4A24,中秋和秋茧次之,以晚秋茧为原料的生丝平均等级最为分散,最低的是2013年,平均等级仅为3A55,最高为2017年的4A98。按质量等级分析,以中秋茧为原料的生丝平均等级最高,生丝质量最好。
表3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质量汇总表
表4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平均等级汇总表
表5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平均等级汇总表
表6所列为2013年至2017年国家茧丝质检中心(湖州市纤维检验所)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纤度规格的分布情况。其中,2013年的公证检验的生丝规格均为20/22,占比为100%;2014年的生丝公证检验中,规格为20/22的生丝有707批,占全年总检验量的99.72%,规格为27/29的生丝仅为2批,占比仅0.28%;2015年的生丝公证检验中,规格为20/22的生丝有875批,占全年总检验量的95.84%,规格为27/29的生丝为38批,占比为4.16%;2016年的生丝公证检验中,规格为20/22的生丝有1078批,占全年总检验量的96.16%,规格为27/29的生丝有43批,占比为3.84%;2017年的生丝公证检验中,规格为20/22的生丝有1393批,占全年总检验量的96.40%,规格为27/29的生丝有28批,占比为1.94%,规格为40/44的生丝有24批,占比为1.66%。由此可见,目前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国家茧丝质检中心)的生丝公证检验中,规格分布主要以为20/22的生丝为主,27/29次之,40/44规格的生丝检验量最少,且仅在2017年出现。
表6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规格统计表
根据上述生丝规格分布统计,每年的检验量中规格为20/22的生丝占比均在95%以上,故以下质量分析均以20/22规格生丝的数据为基础。
根据往年的生丝质量分析报告发现,生丝公证检验最终等级的确定,主要由洁净和纤度(包括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两大检验项目的质量检测结果定级。据统计,2017年,洁净指标定级率为79.83%,纤度指标定级率为20.17%,两者定级率达100%;2016年,以洁净和纤度最大偏差为定级指标的生丝占95.97%;2015年,以洁净和纤度最大偏差为定级指标的生丝占98.60%;2014年,洁净和纤度最大偏差两项质量指标的定级率达100%。由此可见,生丝公证检验中,洁净和纤度两个检测项目对最终生丝等级成绩起主要决定作用,因而下文的涉及的具体质量指标分析中,以洁净和纤度两项指标为主进行分析讨论。
根据表7的统计结果所示,洁净指标成绩最好的是2017年陕西省的生丝,平均成绩达到95.43,为6A等级,而2016年广东省的生丝洁净成绩相对较差,仅为91.95,属3A等级。以整体分析,以江苏、江西、山东、安徽四个省份为产地的生丝洁净成绩相对稳定,年平均成绩均在94.00~95.00之间,均属5A等级,广西、陕西、四川、云南次之。各年平均成绩中,洁净成绩最好的属陕西省,年平均洁净成绩均在94.50以上。
按照原料茧期分析近五年的洁净成绩,详见表8,以春茧、中秋茧、晚秋茧为原料的生丝成绩相对较为稳定,原料茧期为夏茧和秋茧的生丝洁净成绩跨度较大。以中秋茧、晚秋茧为原料的生丝年平均洁净成绩最优,而原料茧期为春茧、秋茧、夏茧的生丝年平均洁净成绩相对较低。
表7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洁净指标统计表
表9表示的是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纤度偏差指标的年平均成绩统计情况。安徽省和浙江省两者的纤度偏差年平均成绩波动较大,其余产地的纤度偏差成绩相对较为稳定。其中,纤度偏差年平均成绩较好的产地省份有广西、江苏、四川、云南、重庆,整体年平均成绩均在5A级及以上范围内,其余省份则成绩一般。
根据原料茧期不同分析近五年生丝公检的纤度偏差指标发现,以春茧和秋茧为原料的生丝纤度偏差年平均成绩最为稳定,各年年平均成绩均集中在1.00~1.10之间,而以晚秋茧为原料茧期的生丝的纤度偏差年平均成绩波动最大,以2016年的1.01最优,2013年的1.27最差。纤度偏差年平均成绩最好的是以夏茧为原料茧期的生丝,近五年纤度偏差年平均成绩均在1.05以下,属6A等级。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年平均成绩如表11所示。由表11数据可以发现,各年份之间相比较,各省份年生丝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平均成绩均有波动,相对差异不明显。四川省的纤度最大偏差年平均成绩最好,而广东、江西、陕西三省的成绩相对较差。结合表15可以发现,这三个省份对应的生丝检验量占比非常小,因此,这可能是仅有的几个检验批次的特殊情况。
表8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洁净指标统计表
表9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纤度偏差指标统计表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年平均成绩由表12给出。分析发现,原料茧期为春茧、中秋茧、秋茧的生丝,其纤度最大偏差指标年平均成绩较为稳定,集中于2.80~3.20附近。其中以夏茧为原料的生丝,其纤度最大偏差年平均成绩在六个茧期之中属最优,表明由夏茧为原料制得的生丝纤度指标控制得更好。
表13是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回潮率指标按不同省份划分的年平均成绩统计结果。观察可得,产地为四川省的生丝回潮率指标最为稳定,各年的回潮率年平均值均在11.60~11.70之间;广西、江苏、云南等地的生丝回潮率也相对较为集中;浙江、重庆两地的回潮率年平均值差距较大。
近五年湖州生丝公正检验不同原料茧期回潮率指标见表14。其中,原料茧期为早秋茧的生丝回潮率年平均值最低,表明早秋茧的生丝回潮率控制最好,其余茧期的生丝回潮率年平均成绩差异类似,比较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仅2017年晚秋茧的生丝回潮率年平均值偏大些。也正因为早秋茧的存在,使得2017和2015年的回潮率指标年平均值显得波动较大。
结合表15、表16的数据可见,湖州生丝公证检验的大部分生丝来自我国西南地区,以广西最多,而产自江浙地区的生丝明显减少,“东桑西移”成效明显。以茧期分析,以春茧为原料的生丝占比接近50%,其次是秋茧茧期,以夏茧、中秋茧、晚秋茧为原料茧期的生丝均比较少。
表10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纤度偏差指标统计表
表11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纤度最大偏差指标统计表
表12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纤度最大偏差指标统计表
依据本文的生丝质量分析总结发现,部分企业生产管理缺乏有效机制,生产和使用的生丝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差异化大;蚕茧、生丝原料来源分散,管理粗放,不利于统一的质量管理;高品位生丝市场需求量大,但却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6A等级生丝比例不高;生丝质量指标异常情况仍然存在;生丝生产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回潮率、平均纤度控制偏大;设备更新发展不及时,加工生产、检验检测人工劳动力需求大,机械化、技术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致使行业的技术服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表13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回潮率指标统计表
表14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回潮率指标统计表
表15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省份净重重量统计表
表16 2013~2017年湖州生丝公证检验不同原料茧期净重重量统计表
3.2.1 建设优质原料基地,保证原料质量
支持在周边地区建设优质蚕桑基地,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名企原料基地等新型模式,大力推广优质原料基地的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原料基地的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发展。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可形成集种桑、养蚕、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合作机构,甚至还可以添加旅游、教育、科研等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增产增收。积极推进工厂化养蚕的科研创新,加快工厂化生产向产业化发展。顺应“东桑西移”发展趋势,发展中西部优质蚕桑原料基地。
3.2.2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重视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工艺优化,提升生产效率,推动行业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鼓励企业与检验单位、高校、科研单位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加快技术攻关,尤其是优质蚕桑新品种、工厂化养蚕、智能化生产设备等紧缺型技术设备的研发,弱化加工过程对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提高生产质量水平,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更科学有效的服务。智能化检验检测设备的研发创新,不但能增强检验时效性,更能促进合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提高社会公平性。
3.2.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充实技术队伍
在优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的同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将两者的叠加优势发挥到最大效用。建立完善引人用人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制定全面的培育计划,组建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定期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水平。以专业的技术支持,助推丝绸业蓬勃发展。
3.2.4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巩固质量水平
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因此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紧跟市场步伐。企业要紧抓生产环节管理,力求将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推进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实施和规范化管理;检验检测机构要积极提升自身对产品质量变化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探究原因,把握质量动向;市场应积极推行优质优价原则,防止交易乱象,坚持质量惠民,共享优质成果;建立完善整个体系的质量管控制度,行之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