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冬梅 尉 捷 李延成 胡丽琴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中药学专业,北京 100094)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 是指建立专业而系统的课程规划体系,通过课程设置和科学引导指引学生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发展方向[1]。近年来,欧美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使用课程地图[2]。大陆高校中的北京化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也进行了尝试,但总体建设步伐较为缓慢[2-3]。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就业比较盲目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专业构建课程地图,在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而系统的课程规划体系的同时,能够给学生呈现出专业课程设置与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之间的联系,能够科学的引导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及就业率。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地图,将人才培养与社会、中药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是当前中药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
1.1 大健康战略推动医药企业再定位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以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为主的大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医药行业,尤其是中药行业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行业。自“健康中国”列入十三五规划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大健康为主的医药行业前景不言而喻,大健康战略在医药行业的实施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众多药企生产和销售业务在逐渐定位于大健康战略。
1.2 北京地区医药行业格局和战略布局的变化 随着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审议通过,2016年—2017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一系列中医药政策法规的发布,使北京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医药行业格局、战略布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将促进以大健康为主的医药服务业、高新技术、高新产业和医药文化传播的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中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推进,中药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日益突出。尤其是人才缺乏制约着中药事业的发展。”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2016年6月25日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人才培养战略论坛上说。
中药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对中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结合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优势、根据北京城市学院发展规划及其自身优势与特色,深入研究与制定中药学专业课程地图体系,既能提高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以为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导向,深入调研北京地区经济、中药产业布局和格局,明确中药产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与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凝炼为培养目标,并细化为培养规格。
2.2 构建课程地图 根据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明确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中药学专业课程地图,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与主干内容,了解相关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建构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方向。
为准确定位适应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变革与发展所需的中药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地图,笔者自2016年11月—2017年6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针对北京地区中药产业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要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2012年—2016年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中药学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新产品研发、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检测与评价、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药调剂与中药合理用药指导岗位。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和岗位或岗位群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结合学校定位及教育目标,将北京地区中药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人才和中药药学服务人才(表1)。
4.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课程地图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中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紧密围绕中药学专业设定的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中药药学服务2个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其相应的主流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凝炼专业核心能力、必备知识及特定素质,制定其人才培养规格(见表2),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中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体现专业核心能力,其学时学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专业自主设定。其余专业课程则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学生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能力培养进行设置。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课程地图中课程体系总学时为2853学时、总学分157学分,划分为通识通能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占总学时的76%、占总学分的72%。4.2明确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培养任务 围绕着人才培养规格,为切实有效的发挥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位置中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根据其教学内容明确了每门课程与中药学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匹配关系,以中药药学服务培养目标方向课程为例(见表3),有利于任课教师及学生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在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中所起的作用。
表1 中药学专业人才定位
4.3 精选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人才培养规格,“以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学范围”,“关注做什么、怎么做,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生产技能的实际操作”[5],打破固有的对单门课程书本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刻意追求,充分考虑课程或学习内容的融合性和完整性,理论与实践的次序性及关联性,包括课程与课程之间重复教学内容的合并删减、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以及实习的关系、教学模式、考核方法及学分学时的把控,并将隐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外化到对应的显性课程中[4],保证所设置的课程、项目或者活动能够完成培养目标要求,形成能力-课程对应关系,以中药药学服务培养目标能力-课程对应关系图表为例(见表4)。4.4课程模块化、序列化 (1)课程的模块化。“模块化课程的特点是由知识输入为导向,向知识输出(哪些能力应该是经过教学后学生要获取的)转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将传统的以学科为背景的课程教学逐渐改变为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5]。
表2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表3 课程与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匹配关系对应表
表4 中药学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关联度对应表
中药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以功能为主的模块化形式,以专业方向类模块课程为例(见表5),为使学生胜任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中药药学服务培养目标所对应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了专业方向类模块课程(任选,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学生修读最低学分为20学分),课程内容的设计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依据学生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所对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设计,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直接上岗、与岗位零距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表5 中药药学服务培养目标方向课程
(2)课程的序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之间序列化问题:在横向共时层面,考虑学生同学期修习课程之间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支撑、协调的关系,确保知识内容不重复、能力培养不交叉、素质训练不重合;在纵向历时层面需要解决课程先修后续问题,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递进问题[4]。
4.4 强化实战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实战能力的必要条件。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充分结合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特点及实验实训平台设置实践课程,实践总学时占课程体系总学时的47%,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总学时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56%。
中药学专业关于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中药药学服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都是以专业技术或技能为主要评价指标,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综合实践类模块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实践能力指标,做到在对每个培养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至少设有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每一个培养方向除有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与之对应外,还分别增设一门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将每一个培养方向的碎片式的实践教学环节,模拟学生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通过设置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教学内容贯穿起来,培养学生模拟就业岗位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此外,综合实践类模块包括专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三部分内容,学生在大四期间修完。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尽可能在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中完成,强化过程考核,尤其是专业岗位实习采用行业导师评分为主,校内学业导师评分为辅的综合评分办法。
4.5 课程地图建设 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后开展了课程地图绘制工作,把全校通识通能教育课程体系和中药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即以专业培养目标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中药药学服务为职业类终点,采用倒推法将按功能划分的课程模块进行布局设计课程地图路径,同时考虑课程的序列性进行了中药学专业课程地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