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中华
(江西省乐安县中医院外科,江西 乐安 344300)
蛇串疮也被称为火串疮、腰火丹、蛇盘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蛇串疮相当于带状疱疹,因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皮肤病,发病率高[1]。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多缠腰而生。患者在急性起病时,先出现皮肤刺痛感或灼热感,伴周身轻度不适、发热症状,后出皮疹,患者自觉疼痛明显,多难以忍受;或在皮疹消退后,依然遗留痛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蛇串疮多采取抗病毒处理,但该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蛇串疮发病机制为脾内蕴湿热、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外溢皮肤而致发病。针对蛇串疮发生机制,应采取中医特色整体观念上,对症治疗,辨证施治,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目前对蛇串疮的治疗,中医多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宣肺。笔者根据蛇串疮发病机制,采取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六神丸水研外的治疗法,取得显著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便利抽样法抽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3月收治的蛇床疮患者4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其中男 14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 46.16岁;病程最短7 d,最长2年,平均病程(6.42±2.39) 个月。观察组 23例,其中男 15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7.34岁;病程最短 7 d,最长 2年,平均病程(6.50±2.41) 个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 (1)患者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检查,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蛇串疮诊断标准;(2)患者病发部位伴刺痛感、灼热感,出现片状红斑丘疹,并快速发展为黄豆大小的水疱,累累如串珠,排列为带状;(3)患者认知良好,精神正常,自愿参加研究;(4)患者知情研究风险及相关制度,签署了知情同意书;(5)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1.3 排除标准 (1) 伴凝血异常、全身严重感染者;(2)患者精神异常,认知障碍,无法正常、自主表述;(3) 患者自愿退出研究;(4)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合并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并需要接受内科治疗患者;(6)需接受大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7)合并细菌感染的蛇串疮。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常规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片(北京康蒂尼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3340,100 mg×24片)0.3 g,4 h/次。阿昔洛韦软膏(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3994,10 g∶300 mg) 外用,3 h/次,患者连续用药1周。
1.4.2 观察组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与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基本方:金银花 20 g,麦冬 20 g,玄参 20 g,板蓝根 15 g,当归12 g,柴胡12 g,焦麦芽10 g,黄芩10 g,泽泻10 g,龙胆草 10 g,车前子 10 g,焦山栀 10 g,大青叶 10 g,生甘草6 g。用水进行煎煮,随后取药汁300 mL,分早晚 2次空腹服用,每日1剂。
六神丸水研:取六神丸研成粉末,加冷开水摇匀,用棉签沾取外擦在疮面,每天擦拭 3~4次。根据病情,患者连续用药1~4周。
1.5 观察指标 对2组跟踪观察:(1)观察患者水疱等症状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患者胸、背、腹、腰等处水疱减退,刺痛感、灼热感消失,无出现疼痛后遗症;有效:患者胸、背、腹、腰等处水疱减退30%以上,疼痛减轻明显;无效:患者胸、背、腹、腰等处水疱减退不足 30%,伴疼痛感[3]。(2) 采取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4]评价患者疼痛情况,由我院自制 0~10分长尺,由患者自主指出相应数字,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对患者未产生影响;4~6分:疼痛中度,对患者产生一定影响;7~10分:重度疼痛,患者无法耐受,需及时处理;(3)对患者跟踪调查,观察患者皮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本次研究内相关数据。对呈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的计量数据,采取独立配对 t检验;对呈百分比率(%)表示的计数数据,采取卡方 х2检验;当 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5.22%明显增加,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疼痛变化 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疼痛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 2。
表2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变化 (x±s,分)
2.3 比较2组患者皮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与对照组症状恢复时间相比,观察组皮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比较2组患者皮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x±s,d)
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疾病,皮肤见红斑水疱,多缠腰而生,并存在明显的疼痛感、灼热感。治疗不当常会出现后遗神经痛,后遗神经痛一般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睡眠及精神状况,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蛇串疮时,多采取抗病毒处理,但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中医对蛇串疮的认识日渐深入,将其归属为“蛇丹”、“缠腰火丹”等范畴,中医认为蛇串疮发病机制:湿热内蕴、肝气郁结为内因,外感火毒、久郁化火为外因,进而使邪毒壅滞,并溢于皮肤所致该病发生。因此在治疗时,根据蛇串疮发生机制,将清热解毒、清肝泻胆为治疗原则,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症状改善。
本次研究选择的龙胆泻肝汤出自清代《医方解集》,有清肝泻火、清热除湿的作用;方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化滞和血、凉血止痢作用;板蓝根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作用;玄参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当归滋阴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麦冬有润肺清心、泻热生津作用;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其功效为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焦麦芽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之功,并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之功效;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泽泻有利水渗湿,泄热解毒,化浊降脂的作用;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焦山栀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甘草调和诸药,清除药物毒性,共奏清热解毒、清肝泻胆之功效。
六神丸最初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药物,具消肿、止痛的作用。主要成分是麝香、冰片、珍珠、牛黄、蟾酥,其中麝香起到开窍辟秽、通络散瘀的作用;冰片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的功效;珍珠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解毒的作用;牛黄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的作用;蟾酥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的作用,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在现代药理研究[5]中,麝香中麝香酊的稀释液,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充分发挥抗炎效果;珍珠有抑制脂褐素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牛黄有抗炎、抗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对病灶部位采取六神丸水研外涂,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5.22%,治疗后疼痛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龙胆泻肝汤联合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治疗后患者遗留的疼痛程度,具较高应用价值。同时在患者症状恢复方面观察组皮疹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在对蛇串疮患者行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联合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后,能在较短时间内促使皮疹消失,减轻疼痛感及灼热感。
笔者认为,临床采取龙胆泻肝汤加味内服联合六神丸水研外用治疗蛇串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同时兼顾医学整体观念,使得治疗效果增加,疼痛减轻,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开通啦
为方便广大作者随时随地地查询所投稿件的状态。方便读者免费下载本刊已发表的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微信公众号将于2019年1月份正式开通并上线,编辑部将通过该微信公众号向广大读者、作者提供精华文章、最新出版目录、期刊社动态等。您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给本刊留言,我们期待与更多老师们进行互动,留下您最关注的内容。欢迎扫码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