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黄集小学 陈章虎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笔者常见一些老师教得艰涩机械,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大呼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益低下。
其实,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诫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独有偶,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足见趣味学习、快乐学习意义之大。
教师作为教学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主导着教学过程,时时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角色艺术的发挥,能引起学生的共振,用孩子评价的话说:我们的数学老师可有意思啦!老师也应该就像一名表演艺术家会煽情,通过慷慨激昂或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煽动学生情绪投入学习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共振,通过传神的肢体动作给课堂注入活力和亮点,如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丰富多彩,牢牢地吸引住孩子的眼球。学生在老师主导的妙趣横生的课堂中学习,不会产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和恐惧心理,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乐此不疲,就是在下课了还会围着老师转,叽叽喳喳的,甚至会拉扯着老师问长问短,余兴未尽。
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譬如,要想学会种菜就要到田园中去,要想学会讨价还价就要到商场中去。因此,情境学习是指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回归到真实生活,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先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尺、三角旗、房梁等,问: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出三角形后,追问: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物体中有三角形?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好多生活中的三角形,大大丰富了学生关于三角形表象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画出来,逐步抽象。最后让学生交流、总结出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征,进而概括出关于三角形的定义,步步抽象,水到渠成。再如,教学认识方向时,则直接把学生带出室外,让学生到熟悉的校园里去辨认方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好,远胜于在室内生搬硬套的教学效果。
这样安排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生活现实,易于学生感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真切切地体悟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历经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之趣,感受探究之乐。
数学知识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往往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略去了前人探究发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让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类似像前人那样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重新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的艰辛和愉悦。
如在教学圆周率的认识时,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初步感知,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滚动一周,比较哪个滚得更远,并交流圆形物体滚的距离的远近可能与什么有关系;第二个层次:合情推理,出示一个圆的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六边形,通过观察、计算,比较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第三个层次:操作验证,让学生小组内测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商,进一步确认周长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的关系,进而根据这一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亲历感知、推理、验证、应用,符合认知的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学生的思维是建立在指尖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多个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眼、口、手、脑并用。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布置一项预学任务:自己造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材料可以用砖块、橡皮泥、泥土、水果、纸张等,然后带到课堂。这时“面”“棱”“顶点”“长”“宽”“高”等概念在他们“造”(或磨、或塑、或削、或折)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再通过课堂上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进一步分析、概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和认识就更加深刻了,掌握得更牢固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科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的特点,巧设问题来激发思维,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表达或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这样在学生“充分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明晰,内化了思维。
简单、机械、重复性的练习,往往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而适当变化练习的形式则会让学生孜孜以求。如学完“米、分米、厘米”长度单位认识后,让学生回到家中测量一些熟悉的物品的长度,记录下来并回到学校交流,既巩固了知识,又内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操作性的练习,会让学生学得活、用得灵。学完乘加、乘减以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有16 枚小旗子,平均摆在一个正方形的四周,每边可摆几枚?动手试一试,有几种摆法,再列出算式。
学生通过摆一摆,很快列出算式:4×4=16(枚),即每条边上摆了4 枚;但也有的学生在正方形的每个角上各摆了一枚,然后每条边上再摆上3 个,分别列出了算式:3×4+4=16(枚),5×5-4=16(枚)。多么有创造的解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乐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