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9-01-11 21:38:20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王华艳
数学大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倍数因数平行四边形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王华艳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部分,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仔细的研读数学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生活经验,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将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操作、组织课堂游戏这三方面加以讨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考的源头,思考是学习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促使学生活跃思维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先以谈话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现在有10 颗棒棒糖,如果把它平均分给我们班的两名同学,每人应该分几颗呢?你们是如何得出结果的?如果每个人平均分三颗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再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小涛去小商店买了两支铅笔,售货员说铅笔2 角一支,小涛递给了售货员1 元,请问售货员应该找回小涛多少钱呢?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能力,对引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利用PPT 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制作方法,其次我要求学生按照PPT 呈现的方法,自己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剪”“拼”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建立联系,之后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新拼好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让学生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是长方形的宽”这一结论,由于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组织课堂游戏,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益智游戏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如果教师可以将小学数学与游戏相结合,则一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为了考查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找朋友”游戏。首先,在上课之前,我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六组卡片,分别为:6 和3;5 和15;4 和8;7 和14;16 和4;9 和18。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邀请了12 个同学参与课堂游戏,并要求他们每人领取一张卡片。在游戏开始后,我先发布指令:“请认为自己是倍数的同学站在我的左手边,请认为自己是因数的同学站在我的右手边。”当学生站好位置之后,我又问没有参与游戏的学生:“大家看他们站的对吗?如果不对,是谁站错了呢?”这时场上拿6 的同学站在了因数边,而拿9 的同学站在了倍数边,我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站?拿6 的学生说:“我觉得6 很小呀,可能会有倍数。”我说:“现在你看一下其他学生拿的卡片数字,你觉得你应该站在哪里?”他说:“站在倍数边,因为有3。”这时我又问拿9 的学生:“你为什么觉得你应该站在倍数边?”他说:“因为9 有因数,它的因数是3,场上也有3 呀,我没有站错。”我说:“没错,9 和3 组,一定是倍数,但现在你观察一下场上的数字,看你除了3 还可以和谁一组?”他扫了一眼告诉我:“是18。”然后主动站到了因数那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猜你喜欢
倍数因数平行四边形
借助因数巧妙拆分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积”和“因数”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