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低效课”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2019-01-11 22:09尚文进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8期
关键词:教者手段体育课

■尚文进

在日常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很多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一项新的动作技能(术)以后,看到学生不能掌握既定的教学内容会很着急,在他看来,这个动作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和辅助性练习后,学生自然也就应该掌握了,不应该不会。众所周知,“讲解示范法”是体育教师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一旦出现以上教学现象,教师便会告诉学生:再来看老师做一遍。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甚至是几遍,似乎只要体育教师自己机械地重复,学生就应该会逐渐地掌握,但事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在体育常态课当中,类似这样的,教师觉得学生应该掌握,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笔者对此做了研究与分析。

一、分析学情不客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是千人一面,有极大的可塑性。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很多教者没有务实研究,而是对其实施“一刀切、齐步走”的策略,盲目地去“改造”他们,课堂上其最突出的表现为:体育先进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最终导致体育课教学质量低下。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教学对象,获取全方位的认知。

1.熟知学生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是指学生的体质优劣,体质好自然运动基础扎实,体质劣必然影响其运动效果。因此,作为教者,我们应该在接手班级的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学生运动技能储备的量与质,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其作为辅助指标来考量。

2.关注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其体育学习的内驱力往往被体育教师忽略,导致填鸭式体育教学模式成为当下的主流。为此,我们要逐步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兴趣爱好有其外在的显性特征,即喜欢与不喜欢,或者是感兴趣与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不用教师多说,孩子们表现为热情主动,不感兴趣的,则表现为冷漠被动。

3.了解小组合作伙伴。

当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合作对象。但学生合作伙伴之间的“和谐度”往往被很多教师忽略,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倘若孩子的练习伙伴是彼此的友好对象,这会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练习时就会克服那种陌生感,同时会有助于提升他们无缝对接的学练,为提升课堂学练质量做好铺垫。

二、研析教材不务实

教材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对这个载体,需要我们深入的认知与研究,知晓“用教材教”的关键,我们才能为驾驭课堂提供保障。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其只做简单的处理,既没有抓住其外显的关系,又没有看透其内在的本质。笔者曾看过一堂“立定跳远”的教学课,教者自身对其动作技术结构等都还是比较模糊的,试问他能教会学生吗?

1.教材的逻辑关系。

熟知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是用好教材的基础,特别是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理顺其是逻辑关系、主辅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交叉关系等。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用最佳的方式匹配各类教材,轻车熟路地做到“用教材教”。

2.教材的适用对象。

教材难易系数不同,其适用的对象当然也不同。以技巧前滚翻为例,此内容似乎是“老少皆宜”,从小学低学段到大学都能看到这个内容。但笔者认为,前滚翻虽然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认为此内容不太适宜刚步入小学低学段的孩子们。其一,学生因年龄太小无法正确理解动作要点,导致动作不流畅,甚至错误的定型动作,影响其后续的学习;其二,危险系数明显高于高年级的同学,这一点已经有相关研究人员做过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还必须切实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做到“物尽其用”。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是实施教学的关键,但在常态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写在教案中,停留在给别人看或是应付检查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地去推敲,课堂上教师的“心中”更没有自己既定的“重点与难点”,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往往让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让人大跌眼镜。深层次地认识教材从而把握好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相对精准地拟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唯有合理地拟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我们才有可能有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选取方法与手段不精准

方法与手段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撑,但很多教师对其似懂非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交流的时候教者讲起来就是“云里来,雾里去”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精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最有力的保障之一,即便是最传统的讲解示范法,也会因讲法的不同,示范的各异,导致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1.方法手段的针对性。

方法手段的针对性指的是教者选取的方法手段确实能解决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能有效地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有了这些保证,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自然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比如在原地投掷实心球教学中,为了解决学生感知“用力顺序”,我们可以安排不同姿势的抛球动作,如跪姿、坐姿,全蹲、半蹲,直腿、屈膝等,学生通过依次体验,进而总结出用力顺序(要领),教学效果自然非常理想。

2.方法手段的递进性。

递进性是指我们选取的方法手段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前面使用的方法手段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以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体悟起跳腿(脚)“滚动式”着地这一动作,我们可以先安排一步的起跳练习,再安排三至五步的起跳练习,最后再安排不同速度的上述起跳练习,这种递进的方法手段能够很快地让学生掌握起跳动作。

3.方法手段的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我们选取的方法手段要主次分明,有所侧重,但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搭配的方法手段无序且低效。倘若我们能注重方法手段的互补性,则可以大大地解决课堂实际问题。比如在一节跳山羊的体育课中,教者在准备活动阶段安排了一些专项性的准备活动——原地展身跳、俯撑提臀分腿等练习,然后再教授学生跳山羊,这些简易的方法手段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掌握该动作大有裨益。

四、讲解示范不到位

讲解示范是传授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常规做法,简单实用,有时可谓立竿见影,但是如果不到位,就一定会事倍功半。何时讲解,何时示范,很多教师抓不住重点,主要表现为讲解无序、示范无能,更有甚者将讲解与示范粗劣糅合,既浪费了时间,又歪曲了动作,学生一头雾水。

1.讲解要有层次。

讲解的层次性是指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不能无序,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动作技术的要领有序地讲解。比如武术教学,我们可以先讲解上肢动作,再讲解下肢动作,最后强调动作路线以及眼手协调配合等细节问题,这样的讲解才有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其动作要领。

2.示范面选择要合理。

示范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常常能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规范的动作表象。常规的示范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镜面等,但在常态教学中,教师如果任性使用,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广播操教学课,教学对象是初一的新生,执教教师一直使用的是背面示范,当教师示范时其背后的学生时常在打闹,而当教师转过来纠正动作时,学生这才认真学练。这种单一的示范面给学生低效的体育学习埋下伏笔,低劣的教学效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倘若我们能将背面示范与镜面示范有机组合使用,教学效果也许会让人“刮目相看”。

五、场地器材布置不合理

场地器材的布置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器材不但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能大大提升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在常态教学中,如果教者随意处理,教学效果便会低效、无趣。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脚背正面运球的足球教学,教者安排的是四路纵队,将地标摆成四路(每路10个左右),每路12名学生鱼贯式前进,依次逐一练习,这种多人一球的练习手段往往会让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观望中,而真正体验动作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场地器材是有效实施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合理布局场地器材首先从感观上可以冲击学生,激发其练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参与的兴奋点,让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其次,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练习的密度与强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优化场地器材布局,不是盲目,更不是花哨,优化还必须在实用上花心思、动脑筋,更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设计,否则肯定是欲速则不达。还以上面所述的足球教学为例,倘若我们将练习的人数多分几个组,球再多给几个,至少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练习次(组)数。

六、运动负荷不科学

运动负荷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影响学生的体能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与运动效果。但很多教师对此关注不够,体育课上“拍脑袋”安排的运动负荷可谓司空见惯,根本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任性施加给学生,这种不科学的运动负荷轻则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重则带来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偏见”。

1.量与强度要匹配。

体育课最显著的特征是身体练习,而适宜的量与强度是保证身体练习效果最客观的考量。规范的运动负荷必须是合理的量与强度,或者是二者的最佳匹配。(一般来说量大则强度小,反之则是量小强度大)因此,规范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又能有效地提升其体能,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育课堂运动心率区间最佳为120-140次/分,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8-10分钟为宜。

2.练习密度要适宜。

练习密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响着运动强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间接地反映着运动负荷的大小。笔者认为练习密度要适宜,这是保障学生体悟动作技术、掌握技术要领的基础和保障,缺少适宜练习密度的体育课显然不是一堂好的体育课。同时我们又要注意,练习密度之高低也是相对的,需要我们整体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课堂是我们实施体育教学的有效载体,我们对其充满信心,但是必须要慎重地把握好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对其作出客观的诊断评价并及时修正,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理想变成现实,真正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之体能与技能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教者手段体育课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体育课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