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爱国
国庆70周年前夕,于漪老师获评“人民教育家”称号,央视《新闻联播》同日播放专题片《站上讲台,用生命歌唱》。这位90高龄的老教师,正在研读今年9月启用的高一年级教育部统编语文新教材。在她的书桌上,还有一本2017版蓝色封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漪老师一边研究新教材,一边打开新课标,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令人惊讶的是,这位90岁的老人手握黑色中性笔书写,不需要戴老花镜,笔下的字迹流畅清秀,一如先生数十年一贯的硬笔书法风格。
于漪老师研读新教材的模样,当是教师的最美姿态。这样的姿态源于一份谦虚的胸怀。从教60多年以来,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写下700余万字的教育文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老先生以一名新教师的谦卑姿态细心研读并手写笔记,一丝不苟,一着不让,与时俱进。同样,成尚荣先生60岁退休以后,又重新回到书桌开启读书之旅,与新课程同行,讲学著书,风采照人。两位已经退休了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尚有此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一线的教师何尝不应该虚心涵泳静心研习呢?
时下,有些老师一提到“学习任务群”就茫然,甚至抵触;一拿到新教材就到处找现成的教学设计,以便照搬使用。如此故步自封或亦步亦趋,终无所获。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以从容的心态接纳变化,虚心研究,全心实践,方有所得。于漪老师研读新教材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揣摩。首先是研读新课标,因为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创新内容颇多,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指南;其次,于老师关注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与旧教材展开比较研究;再次,进行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联性研究,于老师为新课标修订提出了宝贵建议,而新教材如何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新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基于问题的研究意识,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才是活学问,如水面涟漪,不断扩展,无限延伸。
教学原本就是创作,每位教师都是创造者,这是于漪老师的心声。且不说于老师当年《晋祠》等课堂教学的创意迭出,单是近年来她也是在不断反思,锐意创新。2017年11月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课堂教学”,于老师作《有点新思考新作为》报告;2018年6月在“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作《困惑与期盼》报告;2018年12月,于老师获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锋”称号,作《生命与使命同行》报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成为于漪老师近年来报告中的热词,而这样的报告,很多时候是她的即兴之作。我们读到的文本,很多是根据她的讲述整理而成。
去年年底,我在上海参加了“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于漪老师上午做主题报告,下午在两个分会场又做了主旨演讲,三次报告都是即席创作,观点鲜明,思维清晰,语音铿锵有力,语惊四座,这样的气场竟然来自一位九旬的老教师。报告结束,在报告厅外我邀请于漪老师合影,老人慨然应允,这张照片成为我这个冬天温暖的记忆。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的言与行。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教文育人,这需要坚守,需要担当,需要耐得住寂寞;一辈子都在“学”,这需要毅力,需要恒心,更需要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