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名著阅读的路径探究

2019-01-11 22:09陈亚琴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8期
关键词:名著绘制人物形象

■陈亚琴

教研成果

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使用。同时,思维导图也深受学生喜爱,帮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收获了良好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优势,以及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路径。

一、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中的优势

1.直观形象。

一份制作精良的思维导图,即使没有绘制者的解说,阅读者也会对其设计意图了然于心。在名著阅读中,大多数思维导图采用的是树根式发散模型。树的主体部分,可以是名著标题,也可以是针对名著某一方面、某一角度的研究题目。相应的,导图所绘制的主题既可以是宏观的整部名著,也可以是微观的某一细节。由树根发散出去的枝节,则是名著阅读的具体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阅读感受等。绘制者还可以将这些枝节作为独立部分,进行细致深刻的再次梳理。通过这样的导图,绘制者对名著的体系成竹于胸,阅读者对名著的内容一目了然。因此,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性是其他阅读方法无法比拟的,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

2.涵盖性强。

名著的篇幅一般较长,内容也比较丰富。一般的框式图表虽然也很形象直观,但在概括名著内容时,就出现了文字表达长且涵盖内容有限的缺点。而思维导图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具有涵盖性强的优势。例如,某学生在其绘制的《西游记》思维导图中,由右上角起,按照顺时针方向,对《西游记》分四个模块进行了介绍:简介,人物1(唐僧、孙悟空),人物2(猪八戒、沙僧),主线故事。其中,第四模块“主线故事”内容丰富,列举了“石猴出世”“官封弼马温”“唐僧身世”“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故事。同时,导图对这些故事的列举也有详有略,如详细展示了取经前的孙悟空拜师学艺及唐僧收徒的故事,而对取经过程则没有具体展示。导图对故事过程的叙述方式,既有由总到分的并列式,也有由前因到后果的延展式。这幅思维导图便具有较强的涵盖性,能够让阅读者立刻把握故事的主体脉络。可以说,如果非要给名著阅读找一条捷径的话,那就是思维导图。

3.改善记忆。

名著通常内容庞大,结构复杂,形象众多。学生初读一遍下来,难以完全把握,既体会不到微小细节的精妙,也不能充分挖掘情节和笔法上的巧思。因此,在初读后,对整部名著进行一些梳理就很有必要。许多学生阅读名著如同走马观花,常常是丢下书就忘记了内容。而如果在阅读后绘制思维导图,效果则大不相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回顾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阅读内容进行强化巩固,记忆也就更加深刻牢固。

4.富有创意。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调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而每当绘制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清晰美观的导图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在带领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两幅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颇具创意。第一幅导图以手绘的红星为中心,从红星五个角的顶点发散开去,形成镖盘图式,分别对毛泽东等五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外貌、性格特征、主要事迹加以提炼和概括,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第二幅导图的载体是中国地图。绘制者通过一红一蓝两根线,标出斯诺的采访路线及回程路线,并记录下重要的采访经历。这幅图的绘制,融入了地理与历史两方面的知识。

以上两幅导图不同于常用的树根式导图,它们综合运用了文学、美术、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极富创意的同时,显示了设计者的个性化阅读视角。

二、绘制思维导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进行名著阅读,作为一种有效且被学生乐于接受的读书方法,在激发阅读兴趣、改革名著导读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以图代读”,而是要采取“以绘促读”“以绘显读”的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绘促读”,鼓励学生多角度绘制导图。

以名著阅读中的小说阅读为例:思维导图既可以是对小说整体情节的梳理,也可以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疏通;既可以是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也可以是对多个人物形象的归纳总结;既可以是对同一人物在不同篇章里的相关情节和性格特征的梳理,也可以是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比较;当然,也可以是对小说全方位的介绍。

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情节角度来绘制思维导图,如“骆驼祥子的命运三部曲”等;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绘制思维导图,如“与祥子有关的女性图谱”等。教师还可以设置多个阅读专题,鼓励学生多角度绘制思维导图。而学生每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绘制导图,就相当于再读了一遍名著。这样一来,就达到了以绘促读的效果。学生的名著阅读,会变得更全更深更透。

2.“以绘显读”,关注学生多阶段阅读进程。

整本书阅读课细究起来有三种课型,即“引读课”“推读课”和“提读课”,分别对应“读前引导”“读中推进”和“读后提升”三个阶段。但不论哪种课型和哪个阶段,导读均应指向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归纳、专题展示,便可充分突显作品的核心价值,实现“以绘显读”。

然而,对精彩词句的鉴赏、重要情节的思考、人物形象的体味、结构安排的洞悉、主旨意趣的领会,都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各个阶段保持细致认真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关注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领悟,指导他们进行圈点批注和专题探究。这些阅读过程不可简化省略,完全以绘制思维导图代替,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在读后指导阶段,教师也要有意引领学生发散思维,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读书方法,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切身感受文本内容的精妙所在,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名著绘制人物形象
绘制童话
作品赏析
全球首张人类细胞蓝图绘制成功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