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礼仪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19-01-11 20:36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礼仪考核传统

陈 钦

古语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国尚礼则国盛,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可见礼仪于人、于事、于国的重要性。

1 高校礼仪类课程开展情况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众多高校各专业都结合专业的特点,开设了各类礼仪相关课程。只是礼仪类课程在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名称不同,在通识课程里多见开设大学生礼仪、职场礼仪等课程,在经管类专业开设的多为商务礼仪,在外语类和政务类专业中多开设外事礼仪、国际礼仪、涉外礼仪和政务礼仪等,在空乘服务、旅游酒店等专业多开设服务礼仪等,开设的课时以32-64学时不等,有的专业还在校内外配套相应专周实践,但无论开设哪类礼仪课程,都是各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1]。

2 高校礼仪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礼仪类课程的创新性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特别是在不同专业的授课中,表现出不同问题。

2.1 忽略礼仪之“根”,深度不够

任何一门课程都会有理论的支撑,即挖掘课程之“根”,而礼仪之根在于国学和中西方传统文化。但目前各高校礼仪类课程只是讲授传统的礼仪知识和规范等,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挖掘礼仪之“根”,这样的现状使得礼仪类课程的地位显得较为低下,即便在服务类专业中也未能起到显著作用,缺乏深度。

2.2 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礼仪类课程,往往以选用的教材内容为主,按章节进行授课,缺乏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授课方式,更无模块化授课、无优化内容等,使得教学内容平淡、无针对性、也无法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3 课程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大部分高校在礼仪相关课程的考核上和传统课程一样,采用日常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传统死板,主要以考核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为主,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礼仪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运用情况。有的高校礼仪类课程的考核虽以理论试卷+实践考核为主,但实践考核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如此的考核形式也不能全面评价和检验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应用情况。

2.4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礼仪类课程与一般社科类课程不同的是,礼仪技能本身是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项活动,各种礼仪规范与技巧需要在一定场景下体验与掌握。目前各高校礼仪类课程多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缺少根据不同礼仪模块内容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2.5 教学师资团队较弱

由于目前没有礼仪专业,因此,各高校礼仪类教师基本是空乘服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服务型专业的教师兼职礼仪课程,专业知识薄弱且师资数量少,也缺乏校外业界师资的加入,更缺乏专业资格认证和国际化资格认证,整体师资队伍相对较弱,更无团队建设,这也无形中影响到礼仪类课程的授课质量和效果。

3 高校礼仪类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路

3.1 立足传统,挖掘礼仪之“根”

挖掘礼仪之“根”,是礼仪类课程授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每个礼仪知识点都有传统国学和中西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在中华礼仪中一般是以国学文化为经,以文化渗透为纬,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礼仪的重要知识点,更强调礼仪文化的历史根源、发展脉络,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礼仪文明的精神内核、文化积淀和历史根源[2]。同样不同国家的礼仪规范也都有其传统文化作为积淀。因此,礼仪之“根”的挖掘,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知礼、懂礼、更明礼,从而有效地在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3.2 创新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活”课堂

礼仪类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根据不同礼仪的相关教学内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灵活地运用体验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绘画法、白纸提问法、角色扮演法、场景应用法、延时影像、礼仪操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如在讲授外事签约礼仪时就运用绘画法,让学生动手画出签约场地和人员的设置与排位,再通过场景应用法让学生模拟外事签约现场。在形象礼仪中让学生自编形体礼仪操,运用所学的知识将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站姿、坐姿、行姿、手势语等融入到礼仪操中,让礼仪知识更加形象化,也更具实际的展示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让课堂“活”起来,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礼、懂礼、用礼。

3.3 优化课程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礼仪类课程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吸收最新的知识,结合当前礼仪活动的实际组织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如针对英语、翻译等专业开设的外事礼仪课程可结合外事活动的实际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外事礼仪要则、外事人员形象礼仪、外事出访礼仪、外事接待礼仪和国别礼仪等五个模块。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服务礼仪课程,根据行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可以分为服务礼仪概述、服务人员形象礼仪、各部门对客服务礼仪、国别礼仪等模块。课程模块改革在传统礼仪课分章独立授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变以教师教学、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场景的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着重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体验学习,培养学生在各项交往活动中知礼、用礼,着实提升学生的礼仪技能和运用能力[3]。

3.4 完善课程相关资源、案例库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在礼仪类课程的资源建设改革上,应从重建设到重应用,转向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礼仪类课程除了做好传统的电子课件、教案外,还应健全多元化的资源。首先,定制课程标准,保证在礼仪类课程的授课上也按照此标准进行授课和相关安排,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再次,顺应大数据信息化的要求,做好配套的在线课程建设,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最后,针对礼仪课的特殊性完善案例库建设,建议礼仪类课程的案例库应创新性地采用“文字案例+礼仪视频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案例配有分析要点等具体说明,其中礼仪视频案例除了教师收集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拍摄、编辑和汇编,这不仅可以作为考核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同时也为教学储备了丰富的视频案例库,达到双赢的效果[4]。

3.5 打破传统,创新课程考核标准

对于课程的考核来说,一般传统的礼仪课都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而对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礼仪类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应创新改革,可采用平时考核(主要包括日常考勤、课堂案例分析和礼仪展示等)+期末考核(主要包括个人跨文化交际的小论文或试卷和团队礼仪小视频)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新的考核标准改革重点突出了“五结合”的方式,即采用了日常分阶段考核和期末综合运用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相结合,全方位来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也是礼仪类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一大创新点[5]。

3.6 打造优质课程团队,加强教科研建设,服务社会企业

礼仪类课程应组建课程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课程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内容组织、教科研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设,并在校外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好服务企业的工作。首先,建议组建一支由校内外教师和礼仪培训师共同组成且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还应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同时在做好课程建设和授课工作外,同时鼓励校内教师通过系统学习考取全国性、国际性的礼仪指导师认证等,提升自身的资历。其次,教学团队要定期进行课程研讨和实践活动,加强礼仪课程教科研研究。如相关的教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和研发实用新型专利等。再次,鼓励教师并创造条件,让授课教师能到企业进行实践,服务社会企业,为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相关的礼仪专项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课程团队服务社会企业,将成为礼仪类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师业务提升的一大亮点。

3.7 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做好课程延伸和定制课程工作

礼仪类课程如何迎合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礼仪类课程教学团队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礼仪类课程在结合各专业和各行业特色方面应积极思考、富有创新,如指导学生如何成为职业礼仪培训师、形象礼仪指导师、国际商务谈判专业人员等,帮助学生可以拓宽未来就业渠道,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还可以为学校的特殊学生和特色活动定制课程,如可为高校的国际生开设中华礼仪、中华茶礼、中国传统节日礼仪等创新性课程,为华裔青少年或校园文化俱乐部等开设相关的礼仪类定制分享课,做好礼仪类课程的创新和延伸工作,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注重课程的与时俱进,使礼仪类课程更具活力,更深入学生的心中。

高校礼仪类课程的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方面任重道远,打破传统,挖掘礼仪之“根”,打造“金”课,提高影响力,促进创新创业,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礼仪考核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内部考核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家庭年终考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