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邦,邵志国
2014年9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和录取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上海和浙江两个试点区率先探索和实施以“两基一参考”为基础的新高考制度。在考试科目、分数计算、志愿选择和档案模式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在浙江和上海项目的基础上,截至2017年初,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域都制定了地方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实施方案” 。 虽然各省改革的启动时间不同,但基本上集中在2018—2020年,最迟将于2022年完成全面改革。本次高考改革被认为是高考恢复以来最广泛、最有力的高考改革。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高考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考试体系和评价标准用来区分选拔人才,较为稳定地发挥了高考的调节作用。然而在高考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考试模式既要解决传统高考弊病,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规避新的问题和影响,提升高考的效度,更加科学的区分选拔人才,是高考改革需要把握的重要内容。
考试效度是指考试内容的有效性,是衡量一次考试能否达到预期考试目的的重要指标。本文所研究的考试效度的范畴更加广泛,高考对人才选拔更加复杂,包括科目的选择和专业的填报等因素,需要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考虑。
我国率先在上海和浙江进行了改革的试点,根据试点省份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在新考试方案中,数学考试不再区分文理科试卷。在“6选3”或“7选3”的选考模式下,由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导致选择传统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比例明显低于以前。 与过去相比,文科学科的学生比例显著增加。 浙江候选人的实际选择数据显示,传统科学组合(均来自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四个学科)仅占18.7%。 这会导致选择自然科学的人数要明显减少,理科生的学生素质将会大幅度下降,就会直接影响考试的评价标准, 相当数量的专业需要自然科学学科作为基础,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不稳定。这已经失去了高考对国家人才选拔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高考的有效性。
传统高考所有的参考科目统一在高考时间举行,新考试方案中考试时间不统一导致了部分先考试的科目考试完成之后就不再学习,经过一年的遗忘,学生进入高校时 已经忘记了相关知识。高考的目的是区分选拔人才,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生源。如果没有达到或者制约了这个目的,就使得高考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降低了考试的效度。
由于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多变期,对学科的选择存在不稳的因素,更多受个人兴趣的影响。 从浙江和上海的报考人数来看,政治不那么受欢迎,化学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物理专业成为选择报考大学专业最多的科目,但选择的人数明显低于化学,甚至低于其他学科。 不选物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原因是物理课程难度较大,同时选考物理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更加优秀,竞争压力较大,影响了普通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了大部分生源的科学基础知识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极大地抑制了高考的作用和意义。
简而言之就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会根据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的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选择。根据现行政策,浙江有35种报考组合[2],上海有20种报考组合。 虽然上海和浙江采取了严格的规定限制学校干预学生的选择考试科目。然而许多学校依然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学科,引导学生从群众层面形成“比较优势”。 研究表明,上海的一些中学明确鼓励学生根据学校教师的优势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普通中学更是明确提出:“为了使地理和生物学两个学科做大做强,采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是因为 “这两所优秀的中学人数较少 ”。学校的干预行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并未反映在分数上,但是在学生入学时基本素质或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高校在后续工作不得不做出调整,尤其是理工科院或专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其他一些方面的因素也对高考考试的效度和后续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影响。比如报考条件设置过于简单,导致知识储备不足。在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研究过程中发现, 一些理工科专业对人才的特质要求很高,需要较为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 由于学生自由选考缺乏一定科学性,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此外,新方案可能导致男女生源比例失衡,理工科院校人才选拔等困难。
考试区分度是考试内部效度重要指标,直接决定考试效度的高低新高考成绩区分度的降低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采用等级赋分级制[3]造成了区分度降低的问题,而且有加剧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从北京教育考试研究所公布的2015年北京高考平均分数来看,分数总体形势继续呈上升趋势[4]。 2016年在北京统招一批(不含特殊类型)录取文科72人、理科68人,但投档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文科仅10分,理科仅8分,分数密集程度可想而知。新高考方案中,取消文理分科,数学试卷难度要兼顾不同的群体。 同时,三个必修科目按成绩分配的形式计入总分,这必然会进一步降低高考总分的区分度。在新的高考项目中,起点得分为40分,3分为一级。 这极大地减少了考生之间的分数差距,另一方面会导致高分学生的大量同分现象。同分现象将导致三个必选科目重要性提升;等级赋分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秀学生的相对优势。另外,学生自主选择也造成了考试区分度降低或扭曲。学生自主选科过程中,当时的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等级赋分制度重点是相对位次,学生会主动选择相对较为容易的学科参与考试,这种行为事实上降低了高选拔度科目的区分度,或者是说扭曲了其分数价值 。
针对试点地区改革探索出现的关于考试效度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高校对于自身的专业特点最具有发言权,对于需要什么样素质和知识基础学生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控,科学设置考试学科,实现高中和高校知识体系的衔接。提升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能够选拔输送合格的人才。同时,也要抑制高校为了追求招生降低学科标准,甚至是改动考试学科,选择相对容易的学科作为考试科目。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学科体系有更加科学和明显的界定,现行的专业体系中部分专业具有强烈的交叉性,甚至有的专业的名称就是不同专业的整合,导致在考试学科的设置上存才争议。相关部门还要把控一个基准量,让高校在基准量范围内进行考试科目和条件的设置。
考试的时间设定和安排应该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安排和统筹。一方面,时间的设置要遵循学生普遍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和变化时期,个体差异性显著,兴趣不稳定,对知识的理解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在传统高考模式下,经常会出现学生在高二阶段学习出现剧烈的浮动,有的学生成绩会因为某次考试从此一落千丈,有的学生却可以后来居上。所以考试科目的考试时间设置的考虑到相关因素,过早或者过晚的时间设置,都不利于正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调动学习情绪,不利于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考虑知识是用来用的,高考的第一目的是选拔人才,区分人才的手段,所以相关改革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学生选择了相关的科目并且经过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知识体系一部分。兼顾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发挥考试的效用,达到考试预期的目标,提升考试的效度。
加强管理主要是对高中的宏观管理。高中的师资力量,升学率要求直接会左右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所以在地方范围内可以增强师资的流动,促进学校各个学科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减少学校行政负担,让学校更好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这样学校就会极大地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和家长在科目选考时更多用长远的格局选择专业和科目。这就会极大地抑制选考带来的负面冲击,削减对考试效度的不利影响。
回归考试本身要制定适宜的考试评价体系、评分标准,针对等级赋分加权的处理以及调节分数结构等方面做出更加科学详实的方案制定,对相关结论要多方面采纳意见,不同地区的发展,全面衡量各方面因素,提升考试的信度区分度[5],进而保证考试效度。
高考改革即将全面展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影响考试效度的因素和问题发生。应该建立一定的预警和善后机制,在出现问题时削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保护考生的利益。从国家、社会、学校三方面投入到高考效度研究中去,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给决策者提出依据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