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19-01-11 20:36李延霞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吉林省农业

李延霞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列入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要加快发展,就要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正是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的使命。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乡村人口占43.35%(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人才支持,高等农业院校承载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及转化、推广的重要任务[1]。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

1 研究范围界定

吉林省涉农专业的学校有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长春科技学院,专门的高等农业院校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两所学校。从学校办学类型定位方面来看,吉林农业大学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层次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其中本科生占82.6%(按2019年3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计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应用型院校,是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培养层次上有本科和专科,主要是本科生培养。本研究主要以高等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

2 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2.1 专业设置及规模

吉林农业大学从2018年开始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改革。按专业门类录取的学生在1~3学期在专业门类内统一培养,然后依据必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和个人填报志愿次序进行专业分流。在4~8学期,进入各专业进行分流培养。涉农专业有植物生产类Ⅰ(包含植物保护、农学、应用生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动物生产类(包含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5个专业)、工商管理类(包含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6个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属于涉农专业)、植物生产类Ⅱ(包含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这几个专业类在吉林省招生规模2018年368人(不含工商管理类人数),2019年计划招生数300人,分别约占当年在吉林省招生总数的23.60%和19.33%。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按专业招生,涉农专业有园艺、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园林、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专业2018年与2019年在吉林省计划招生数分别为355人、298人,分别约占当年在吉林省招生总人数的21.40%和18.23%。从2018年和2019年来看,涉农专业招生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在吉林省招生数反倒有所下降。

2.2 人才培养模式

吉林农业大学的培养模式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可以概况为1.5+2+0.5模式,即学校按专业类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第1、2、3这三个学期,即一年半的时间在专业类内统一培养,第4、5、6、7四个学期,即两年的时间按统一专业培养期间的必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学生填报志愿进行分流后的各专业培养,最后一个学期即半年进行毕业实习。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根据国家教育部及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精神,从2016年开始组织实施向应用型转型,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的校内理论学习与实验、实习,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3 高等农业院校的困惑

3.1 生源质量问题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观念错位、利益驱动的影响[2],高等学校校名有农业两字,在招生时生源就受到影响,多数考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报考高等农业院校中的涉农专业的考生更是少之又少。对农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100份问卷中第一志愿录取的只有45人,很喜欢本专业的只有33人,多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考虑到能被录才报了服从调剂,其实是无奈的选择。而学校在录取时涉农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比非农专业录取分数低,所以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的优质生源的获取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3.2 毕业生就业问题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有所增加,但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及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农业一线工作。在对农学院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有48人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地区工作。其原因很多,具调查主要集中的原因有:一是工作环境艰苦待遇较低;二是成家后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受限;三是认为上完大校去农村工作是没有出息、没面子。

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比沿海地区欠发达,就业机会较少的原因也使得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留在吉林省工作。在吉林省生源地毕业生中调查,不愿意留在吉林工作的占21%。

4 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 专业设置不灵活

高等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另一方面农业发展也引导着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调整。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绿色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数字农业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多懂技术会工营的复合人才,而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以传统农业学科为主,以动物生产类和植物生产类为主体,不能及时向新兴农业、现代农业方向调整。

4.2 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看无论是1.5+2+0.5模式还是3+1的培养模式都过于单一[3],存在一刀切现象,尤其是涉农专业,农业生产受到季节的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的实践也要随着季节来安排,不应该固定在学制的最后一年还是最后半年,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可以灵活安排,如春季一个月或两个月、秋季一个月等,重要生产期实践完成后可以继续校内学习,而且可以带着参加生产期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

4.3 人才竞争力不佳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的涉农专业生源质量不佳,加之有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在涉农类专业学生进行调查,100份调查问卷中有64名学生是听老师、家长的意见和考虑能被录取的因素选择的本专业,所以在学习中不够努力,抱着混个文凭的目的而学习,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未来的竞争力就弱化;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竞争力不足,加之农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工薪待遇较低、工作的环境较差而且偏远,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总体上看,涉农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4.4 高等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不够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吉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 288.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429.21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从中可以看出,农业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型、产业兴旺型、美丽宜居型、文化兴盛型、"三治"结合型、共建共富型乡村蓬勃兴起;到2050年,我省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其中重点任务"产业兴旺"方面,提出巩固提升现代粮食生产水平、做优做强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创业就业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等任务。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迫切需要与现代农业、新兴农业需要相匹配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适用型人才支持,现阶段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输出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4.5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符

4.5.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主要是掌握某些知识、接受某些训练、具有某些能,可在哪些部门工作等内容,这些描述定位不准确、不具体、没有办法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培养目标[4]。而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了解,在对1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只有26名学生表示比较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4.5.2 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不规范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体系包括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没有按照培养目标对应设置课程,课程之间的内容有所重复现象;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还存在不规范的有按人设课现象。

4.5.3 实践课程偏少,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农科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在农业领域利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5]。虽然在高校转型发展的驱动下,学校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所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现在多数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学分上占30%左右,但这30%的实践让毕业顶岗实习占去一部分,专业实践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还有距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课程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验或实习,学生在实验和实习时,前面的理论学习基本忘记了,对实验和实践应付了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课程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验或实习,学生在实验和实习时,前面的理论学习基本忘记了,对实验和实践应付了事;实践课程设置仍然偏少,据实际调查,大一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实践课。高校受招生扩招的影响,学生人数多,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少,一组很多学生,少数学生在做,多数学生在看,达不到人人接受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学校合作的企业数量上不少,但多数企业仅供学生参观一下,学生亲自参与生产的机会少;部分和学校合作的企业不对口[6],学生去企业实习得不到专业方面的训练,学生成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

4.5.4 教学内容陈旧,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脱节 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轻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多、不实用,现代先进技术与前沿成果应用少。

4.5.5 教师的实践能力薄弱 增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具备实践技能,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走入校门的,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既便现在学校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教师待遇跟不上,教师没有积极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另外学校从企业聘请一些教师来学校上课,也存在,企业人员由于工作较忙,来校集中上课,上完课就走,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佳。

4.5.6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灵活 虽然一直提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涌现多种教学方法,但多数教师常用的仍是讲授,照本宣科,即便是有学生互动也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分组,一组准备一个问题,然后一组派一个学生上台讲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课堂上信息量少,而且一组学生在讲其他学生在想自己的问题,听课效果不好。在调查中学生表示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多数教学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但有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好,在调查中学生反映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抄课件内容,一堂课下来只顾抄笔记了,什么也没记住。

5 提高适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5.1 紧跟农业发展战略,及时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应对新形势新任务高等农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适用人才。

5.2 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式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1.5+2+0.5或是3+1的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的需要按排专业实践,农业生产季节过后再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式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5.3 创新政策制度,增强农业人才竞争力

国家应如师范学校政策一样给予农业院校一些优惠政策,比如从2007年开始国家重视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其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中施行"免费师范生制度":自愿服从分配到农村进行基础教育的师范专业学生,只缴纳书本费及一些基本费用就可入学。随后又在多省份开展免费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工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中央为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采取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为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师范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输送了高端人才。类似的政策可吸引高考考生报考农业院校,吸引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到农业农村一线工作。提高高等农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增强涉农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5.4 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

随着《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现代粮食生产水平、做强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创业就业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等任务,迫切需要与现代农业、新兴农业需要相匹配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适用型人才支持,高等农业院校不但不能减少省内涉农专业的招生计划,而且需要根据吉林省区域资源优势定向增加人才培养的总量,提高专业结构与各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5.5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人才

5.5.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细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岗位能力准确定位、做到具体细化,要有办法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培养目标。而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学生入学时发到学生手中,要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了解,明确自己毕业时要掌握哪些技能。

5.5.2 规范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按照培养目标一一对应设置课程,融合课程内容,去除课程间的重复内容,课程间要衔接好,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岗位能力目标制定,规范课程设置。

5.5.3 增加实践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 加大涉农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解决农业领域利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为一体,边理论边实践,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实践,培养专业兴趣爱好。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尽量开放,让每位学生都亲手实践,并对每位学生进行实践考核过关;深入校企合作,利用项目驱动法,带着项目任务深入企业实践。

5.5.4 更新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接轨 对应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由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向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基础知识学生能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教师要精讲现代先进技术与前沿科研成果应用,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接轨。

5.5.5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允许教师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在企业兼职,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并对去企业锻炼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薪酬补助,调动教师去企业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另外学校应加强对从企业聘请来的教师的管理,增强外聘教师的责任心,保证教学效果。

5.5.6 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搞一刀切要求。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检查,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吉林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2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53.67万t 同比下降4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