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怡文
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进而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向服务业各环节渗透与扩张,高技术服务业应运而生。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它是提供高技术含量、高智力、高附加值、高创新动能的新兴服务业,是支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着力培育高技术服务业,是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和“中国2025”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福建省是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海西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研究总结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创新发展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政府文件中。国外文献和学者还没有开展特定研究,只是常用“HTS”(high technology services)来代表高技术服务[1]。国内学术界虽然对此研究很多,但学者们都有各自的研究重点,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意见分歧。因此,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没有一个明确、完整和统一的界定。
尽管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但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整体认识上是相似的。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对高技术服务业进行如下定义:高技术服务业是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产物,是服务业高技术化和高技术产业服务化的新形态。它是指以创新为核心,以信息手段和高新技术为支撑,采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于社会经济、产业及个人,提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2]。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并非静止不变。其含义会随着时代发展、技术更新、地域变化而发生变化。
2010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高技术服务业总量统计主要包括:(1)第“G”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第“M”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第“L”类中的7250小类,即知识产权服务[2]。
2018年,国家统计局颁布高技术服务业的最新分类。即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和其他高技术服务等9大类[3]。根据2017年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行业划分为3个门类下的6个大类、1个中类,见表1。其中门类包括:“I”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M”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
表1 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统计分类目录
注:细分门类摘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高技术服务业全球产业结构出现“服务化”转型趋势,是服务业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它具备高创新性、高技术性、专业性、高渗透性、高增值性、高智力性的特点。(1)高创新性是其本质特征。由于服务产品的异质性,决定服务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创新创意性。服务的过程就是实现创意的过程,且服务的创新可以衍生出新产品、新市场、新服务和新的发展空间[4];(2)高技术性。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尖端前沿技术平台,为高新技术服务产品降低中间消耗、提高效率、增加产品价值。(3)专业性。指能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高技术、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产品,同时需要专业化人才、专业的技能、掌握独特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具有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在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企业。(4)高渗透性。贯穿于整个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是动态发展且具有延伸性,通过技术渗透和融合,调整传统服务业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5)高增加值。高技术服务业主要依靠高新技术的投入,使服务业的价值比传统服务业成倍增长。(6)高智力性。运用最先进的服务手段、最前沿的管理手段、经营理念、创新设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推广最新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增加智力性服务产品的提供,为客户搭建高智力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和运营平台,使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智能含量较高的行业,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服务业[5]。
图1 2010-2017年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
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及福建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2017年全省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总值高达1 127.15亿元,比2016年增长18.6%,比2010年增长1.45倍。从2010年至2017年,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呈现明显递增趋势。除2013年增速为5.2%外,其他年度年增长率都大于6%,2015年甚至高达31.1%,出现增长的峰值。其中,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产值为785.24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总产值为34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30.71%。这表明从2010年开始至今,福建省重视高技术服务业,并稳定、持续的发展。2010年至2017年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趋势变化情况见图1。
虽然2010-2017年我省高技术服务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但从表2中发现,在2014年之前,高技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没有快速提升。从2015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占比不高。虽然与福建省产业结构长期偏向制造业发展有一定关系,但足以说明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对经济的带动力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和培育高技术服务业已迫在眉睫。
表2 2010-2017年福建高技术服务业构成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平衡。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服务质量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对经济带动力不强,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差距逐渐拉大。2017年福建省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占全省GDP比重分别为10.4%、4.9%、4.0%,而高技术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只有3.5%,占比偏低。其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4.68%,与上海所占23.75%数据相比,差距很大。
表3 2010-2017年福建省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2017年福建省人均GDP高达11 900美元,可支配收入达到5 7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按照产业结构理论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必然对服务业有更大的需求,服务业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如表3所示,从福建省目前服务业比重看,2017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5.4%,不仅低于第二产业,距离世界中等收入国家60%的比重也相距甚远。这与福建省当前人均GDP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严重不符。
高技术服务业涉及范围广,涉及到的政府管理部门多,社会对高技术服务业内涵与行业分类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全省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整体规划不协调,各部门未建立起关于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福建省对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业态和促进政策依然缺失[5]。同时,福建省各地市产业结构不平衡,高技术服务业在各地区的投入比例不均衡,见表4,2017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情况。从规模以上企业数、R&D人员数、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等项目基本集中在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而三明市、南平市和莆田市在各项指标中都排在全省最低水平。科技与研发技术等资源的分布不均,使闽东南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快于闽西北地区,全省整体规划失调,难以整体推进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表4 福建省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依靠高新技术和创新实力,除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外,主要来源于科研力量集中、设备先进、情报信息获取能力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6]。虽然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较差,企业没有成为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企业主体意识的缺乏、客观环境的限制、主体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最终导致整体创新动能不足,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无法真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表5 2017福建省和沿海六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
高技术人才资源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有力武器,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但福建省的技术人才资源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相比明显短缺,具体见表5。R&D活动人员数量低于其他省份,即使研发人数高于天津和上海,但在技术市场成交额上却差很大。由于福建省高技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新产品项目开发数和专利申请数偏低,在全国没有优势。随着高技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高技能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技术服务业增长的“瓶颈”。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不断变化,经济服务化形势是不可逆转的。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从分工到融合的历程,二者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制造业服务化和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演变具有高度关联性。福建省的东南沿海集聚型、外向型制造业走廊已发展成为海西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经济带的延伸,带动城镇人口增加、空间扩展,使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及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将极大促进福建省服务业持续增长,最终为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环境。
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应注重引导市场需求的开发,积极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突破区域性市场容量的限制,通过调整传统低端产业、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的产业产品结构,提供高品位、高智力、高质量、高技术的服务产品,刺激和引导市场高端服务消费需求。同时,突破体制限制,鼓励和扶持高技术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承担国际高端服务外包业务,发挥优势和特色,整合资源,推动市场国际化。最终实现高技术服务业“领跑”经济增长,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程转变。
首先,优化福建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战略规划,规范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打造适合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外部环境。其次,制定高技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规划,从创新体系建设、重点领域技术突破、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产业布局等方面引导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7]。同时,充分认识各地市经济聚集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依据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优化布局、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外资进入,建立闽南、闽东、闽北三大板块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整体规划和区域特色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议国家和福建省政府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通过贷款贴息、补贴、担保和奖励等方式,建立政策性专项基金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科研投入。给予一系列优惠措施,例如,对福建省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软件及服务出口实行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对从事基础研发、重大科技开发所取得的奖金、津贴,应适当减免个人所得税[7]。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政策上确定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高技术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扶持体系需要更具体、更完备并落实到位。其在发展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重视,政府通过出台鼓励扶持政策,鼓励高附加值创新产业的发展。其次,建立并实行产学研用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落实,引导和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资源的投入主体、创新组织的实施主体、创新科技的占有主体,最终实现不同创新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向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方面共同发展。第三,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8]。鼓励和支持科研力量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创新联盟,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构建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建立科学家研发工作室,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进入企业进行项目开发。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技术服务业正是通过各类科技人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福建省应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重点领域复合型科技领军人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首先,应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加强基础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联办培训,依托大学科技园、高新区和科技孵化器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其次,应加快实施海西高端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型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在高技术服务领域,重点培养一批能够提供高水平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研发服务、软件开发、科技推广、研发咨询等服务的人才[9];第三,制定和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措施,吸引国际著名的信息服务公司、软件服务、咨询机构、科研创新等大型跨国公司在福建省落户。实施“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在外留学和在国际上知名度高的专家学者回国参与研发项目,优化国内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