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褚丽勤
数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而是一门让人望而兴叹的课程,主要是因为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如同写作文一般随意发挥,而必须要通过既定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容不得胡编乱造。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非常积极主动,看似已经完全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是在做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这就是“懂而不会”现象。对此,教师必须要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在此期间,容易变得叛逆、敏感,情绪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任性与叛逆的心理,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学生宁愿睡觉都不愿听教师讲课,这就是初中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容易让课堂氛围陷入沉闷状态,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但又不失风趣的问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对于主动提出问题或疑惑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不懂就要问”的精神进行鼓励与表扬,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其积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来,长此以往,师生距离自然会拉近,“懂而不会”现象自然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教师与学生,但在当前的教学现状下,学生仿佛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主要是因为教师需要赶教学进度,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以自身为主导进行教学,学生只能成为听课的对象,并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表面看起来,学生好像都懂了,但一旦走进练习,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实际上还是不会。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恢复课堂本色,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浪费时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并通过强化练习,查漏补缺,不断反思,让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从“懂而不会”到“既懂又会”的转变。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上讲台板书或者解说习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其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点拨,进而深化学生学习的深度,以减少其对教师与教材的依赖。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集思广益,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由此,学生可能就一个问题给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而且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可以找到自己知识的盲点,并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数学课程与语文课程也存在一定的关联,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读不懂题目而不知从何下手,这是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重要表现。其实,学生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平时练习中,其所遇到的问题均与教材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变不离其宗”,但由于理解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在遇到比较陌生的题目时就容易显得手足无措,对此,教师应加强语言训练。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例子,并让学生自主解读题目,从而让其了解出题人是如何变换出题方式的,以此不断提高其数学语言理解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时,应有针对性地剖析题目,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题目中的陷阱,从而让其能逐步抽丝剥茧,实现解题由难到易、由不懂到懂的转化。相信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必然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思维品质也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懂而不会”现象会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构成极大的阻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主动通过拉近师生距离、强化学生地位以及提高语言能力等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让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