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中 张台余
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合理有效地组建学习小组,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重要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结果,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小组的组建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对他们进行分组,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按照同一进度实施不同的教学。如果将分层教学理解为一种思想,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以该思想来引领学习小组的组建。根据目前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所进行的尝试,当前的小组分组通常采用的是高低搭配、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策略,应当说,这一被广泛采用的分手策略里面已经有着分层教学的思想。
比如在学习“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知识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如:某地要建一个体积为10立方米的圆柱形容器,它的底面积S与深度h是什么函数关系?此时采用上述分组策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情形大抵是这样的:组长(也是学习小组中的学优生)会组织本小组的学生进行合作,通常组长会根据对组员的学习能力的判断,指派某一个层次的学生先发表意见。例如本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组长通常会让学困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由中等生来评价这些想法,最后组长给出定论。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困生、中等生以及学优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而这正是分层教学的特征所在。如果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教师能够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分层学习会体现得更加明显,教师所进行的分层指导也会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呈现出一个较好的分层教学思想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从这个角度讲,传统的小组组建策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研究小组的组建策略时发现,如果想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还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复式分组分层教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所谓复式分组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差异,依据课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学生分成探究型和互助型两种类型的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策略是对传统分组策略的一个突破,它更强调同组同质、异组异质,而这种分组策略在相对较难或者探究性更强的数学学习内容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全等三角形,因而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全等三角形,其实就是相似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他们自然会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办法,可以怎样向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延伸。有了这样的想法,一些内容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于是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建构知识。
此时笔者尝试了复式分组的策略,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按照同组同质、异组异质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小组(其中中等层次的小组数量相对较多),不同层次的小组分发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单:高层次小组的指导几乎没有,直接让他们去进行探究;中等层次的指导体现在提醒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上,以明确他们的探究方向;低层次小组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导学单上详细列出了两个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温故”,以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能够“知新”。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表现证明,这样的策略是非常有效的:高层次小组能够迅速高效地完成所有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中等层次小组能够较为完整地探究,当然所用的时间较长;低层次小组在琢磨的过程中,能够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产生一定的认知,而当高层次小组完成了判定之后,将他们与低层次小组组合起来进行指导,从而既表现出一定的复合特征,又能够让学困生接受针对性的指导,而学优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刚才形成的认识,于是整个班级的小组合作学习呈现出良好的样态。
综合的说,在分层教学背景下的小组组建策略,体现着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笔者的总结,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生为本,坚持研究学生。只有认真考量班内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个性特长等特质,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分层。
以上所对比和总结的传统分组策略与复试分组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空间,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所学习的内容去判断采用哪种分组策略,当学习内容和分组方式达到较好的结合时,教学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