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个性阅读 唤醒批判思维

2019-01-11 18:45陈培娟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萧红批判性文本

□ 陈培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十分重要。每个独立个体在阅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有时甚至会和作者的想法“南辕北辙”。教师如果不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创新批判,就会严重制约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综观当下的教学实践,一些教师长期受教材和教参的束缚,给予学生“批判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造成学生阅读思考时或呆板或从众。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思辨意识,唤醒批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励阅读质疑,播下“批判”种子

阅读质疑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是让学生不盲从、不迷信,对课本上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见解和判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走流程”“赶进度”“不出岔”,课堂上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维亦步亦趋,不给学生质疑文本或质疑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要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让他们以个性化阅读的视角、开放平和的心态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探究,进行分析、论证、判断,从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一文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大胆质疑的时空。学生纷纷发言:“妹妹走累了,让妈妈抱她,妈妈没有答应。她又求爸爸,爸爸也没有抱她。只不过给了她一根枝条,妹妹为什么就高兴了?”“爸爸给妹妹的明明是一根细长的柳枝,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爸爸为什么没有给文中的‘我’一根柳枝,让‘我’也骑‘马’回家?”“课文中明明没有马,为什么还要用‘一匹出色的马’作题目?”面对这些基于文本的个性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读出情境,读悟人物,读懂内心,在个性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得出了这样的认识:文中的妹妹是个孩子气十足的“小可爱”,小到走累了就要抱抱。所以,当爸爸递给她一根细长的柳条并告诉她这是一匹出色的马时,这个天真可爱的妹妹才会高兴地跨上“马”,把它“骑”回了家。与此同时,学生也读出了一个了解女儿、极具智慧、富有童心的爸爸的形象。在这样民主宽松的思辨氛围下,学生又有了新的质疑:“既然文中‘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一根柳枝’,那为什么不以‘一根柳枝’为题?”“还有,既然课题是《一匹出色的马》,为什么作者还写了那么多美丽的郊外景色?”……通过不断质疑、不停解惑,在批判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了,自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质疑精神从来不是生而有之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加以启发引导,推动学生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具有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决心,逐渐形成质疑品质和批判思维。

二、引导阅读反思,催生“批判”之花

著名教育家詹姆斯·阿万尼塔克斯说过,教育的意义不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地判断、选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如此。教师要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去判断、去反思,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催生出批判阅读之花。

(一)引导多元反思,激发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追问,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池上》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古诗中小娃可爱天真的性格,反思诗人独特的写作手法,首先让学生熟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通过小娃独自撑小船、偷采白莲、不解藏踪迹等情境描写来体会小娃活泼的个性。然后,针对作者对小娃的各种动作描写,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质疑思考,如小娃是如何偷采白莲的,偷采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充分体会小娃的动作精髓,一个调皮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心中呈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我们一路走来,是怎么感知儿童形象的?”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出“抓动作、促想象”这一学习方法,从而顺利习得古典诗词的阅读策略。

(二)引导深入反思,加大批判深度

一堂课的教学实效不仅仅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完整教学上,还表现为开启学生全新的学习视界,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提炼知识经验,进行阅读反思。这样的阅读反思,不是局限在某些内容上,而是覆盖全文;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产生新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对后续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萧红在祖父园子中度过的自由自在、欢快无忧的童年时光,还要结合这篇文章的选取来源,即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为此,教师可以著名文学家茅盾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引发学生的反思:“这篇文章描写了如此欢快的童年氛围,为什么还被称为‘凄婉的歌谣’呢?”然后,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了萧红的生平:很小的时候就丧母,祖母和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对其不甚关心。全家只有祖父对她非常关心,所以祖父的园子才能成为萧红童年快乐的源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更深入地了解原著“叙事诗的魅力”,感受“风土画”的独特风情,从而引发对“凄婉歌谣”的共鸣。这样的启发式阅读能够带领学生在总结中反思。

三、变换阅读视角,结出“批判”之果

统编教材收录了不少童话和写人记事类的文章。这些课文因其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颇受学生喜欢。教师要立足教材优势,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有效地促进学生结出批判思维之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时,针对大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大禹离开家很长时间,他的父母和妻儿对他有什么想法?”“大禹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当时他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他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妻儿的时候,会有什么心理活动?”“换作你是大禹,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将自身充分融入到大禹以及他的父母、妻儿的内心世界中,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体会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样做,学生不仅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可见,变换阅读视角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中心思想,进而运用批判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批判水平。

总之,理性思考与真实表达是批判性阅读的核心。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多运用批判思维来阅读文本,从而在对文本的一次次探究思索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萧红批判性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