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ISA2018为导向的高段阅读策略教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例

2019-07-10 08:55夏敏丹赵兵军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青藏铁路冻土建设者

□ 夏敏丹 赵兵军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习得一定的阅读策略,并能自主地将它们运用到阅读中,以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阅读策略即阅读的方法,更多地指向文本处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下简称PISA2018)把文本处理策略进一步解读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信息定位包括检索文本信息、搜索和选择相关文本;文本理解分为文本整体理解和对文本进行分析、整合、推论;评价与反思包含评价质量和信度、反思内容和形式等。

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基于以上导向,展开阅读策略教学呢?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为例,探索具体的教学路径。

一、提取:从单一到完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明确指出: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检索和选择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整合。基于此,课堂上展开了以下教学。

师: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要求:尽可能从多方面圈画相关词句。

生:从“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这一句中,我知道青藏铁路起点在格尔木,途径昆仑山、青藏高原,终点在拉萨。

师:这是介绍青藏铁路的什么?

生:青藏铁路经过的线路。(板书:线路)

师:从这一句中你还知道关于青藏铁路的什么?

生:从“长长的‘铁龙’”中,我还知道了青藏铁路很长。

师:这是介绍青藏铁路的线路特点。(板书:特点)

师:除了线路长外,谁还圈画了别的关键词句呢?

生:从“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这句话中,我知道青藏铁路不但是线路最长的铁路,还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铁路。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都是青藏铁路的特点。概括文章要完整。你们能否连起来完整地说说它的特点?

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师:关于青藏铁路,谁还有更多的发现?

生:它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铁路。

师:这是在介绍青藏铁路的建设意义。(板书:意义)

师:请你再读一读书本中介绍青藏铁路的这三句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一讲: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提示:从线路、特点、意义三个方面表述。

生:青藏铁路从格尔木起步,经过昆仑山、青藏高原,最后到达拉萨。它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铁路。

师:很厉害,很会学习。谁也会这样说一说呢?

……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也找了关于“青藏铁路”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信息)你发现百度百科是怎么样介绍“青藏铁路”的吗?

生:它也是从路线、特点、意义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根据需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是小学阶段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完整地提取多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有效整合,这是教学的关键。上述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尽可能完整地圈画信息,然后通过交流,评价学生提取的信息是否完整,让学生历经学习的全过程,真真切切地认识信息提取和整合的方法。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方法,教师趁热打铁,出示百度百科关于“青藏铁路”的介绍,让学生再一次展开实践,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在内容与方法上的高度契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信心。

二、概括:从过程到结果

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也是整体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途径。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这对于概括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笔者在执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时,基于阅读提示“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默读课文,思考:建设者在修建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出示表格,生自主阅读填表)

什么困难 克服方法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和克服的方法?

生:在修建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建设者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冻土区,他们通过控制温度,找到最佳温度加以克服。

师:用一句话就完整地说清了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和克服的方法。第二个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呢?

生:在修建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建设者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他们就建造了大型制氧站。

师:能不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在修建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建设者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冻土区,他们通过控制温度,找到最佳温度加以克服;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他们就建造了大型制氧站。

师:能不能把重复的内容合并删减,说得再简洁一些?

生:在修建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建设者遇到了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等困难,他们通过找到最佳温度、制造大型制氧站加以克服。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在修建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建设者用找最佳温度、制造大型制氧站的方法,克服了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等困难。

(同桌互说)

师:对照表格内容,你发现我们刚才是怎样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吗?

生:把两个困难和克服的方法用一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其实,还可以概括得更简洁,把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合并成一句话。

生: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修建了风火山隧道。

上述片段展现的是学生学习概括的过程。学生先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困难和克服的方法,再将两项内容整合在一起,删减重复的语句,使其变成一句简洁的话。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有效合并,从而让概括变得更加简洁明了。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他们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掌握了概括方法,还发现了学习规律,可谓一举多得。

三、评鉴:从内容到形式

初次解读文本时,笔者发现有一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它就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分别出现在课题、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贯穿全文,既是有意为之的多次扣题,又是建设者情感的高度浓缩,还是文章主题的集中表现,蕴藏着作者独到的匠心。

深度解读文本,笔者还发现这句话反复出现的时机很玄妙。第一处在课题,凝聚了建设者的情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二处在文章的开头,一句话即为一段,以感叹号结尾,直截了当,定下了决心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强烈的情感基调;第三、第四处更是关键,分别在建设者们克服了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等困难,极大地增强了信心和决心之后,尤其是结尾的第四处,同一句话重复出现两次,既达到了唱叹的效果,又有点睛之效。

因此,教学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句子反复出现的地方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特别是教学第三、第四两处时,先让学生品读第三处,圈画表示建设者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的句子、词语,着重引导学生揣摩建设者们的内心世界,反复地指导朗读这个重复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笔者放手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自主迁移学习第四处,进一步感受建设者们强烈的决心。

本文四次反复,四次扣题,一唱三叹,上下联动。教学中,教师既引导学生理解建设者决心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真挚情感,又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前唱后叹、频繁呼应、浑然一体的严谨结构。

PISA2018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检索、归纳、诠释、分析、评价等思维能力,对学生阅读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不断地习得阅读策略,并能进行实践运用,方能提升阅读素养,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猜你喜欢
青藏铁路冻土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福照到家!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青藏铁路
北极冻土在求救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