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 郁光旭
知识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个体对于知识展开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是最重要的角色,其他的任何人即便参与也并不能完全替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同学,都不能代替学生自身去思考,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的空间,才能让学生的认知建设完全符合自身需求。因此要针对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要点展开思考,为教师的教学开展给出参考。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性化特征,很容易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如果教师以严肃的态度去引导学生,甚至带入自己的负面情绪,学生自然很难融入课堂,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涉及许多晦涩的、抽象的要素,学生依靠形象化思维很难迅速理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接收不到正面的情感信息,因被压制而感到紧张、厌烦,在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便会很快放弃思考。教师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必须要首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优化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以更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为此,教师不妨在课前导入阶段与学生讨论一些日常的课题,引入课程内容。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大家是否曾有过帮助家长购买生活用品,并且简单模拟购物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开始思考购物时的计算过程,这样能够让后续教学事半功倍,同时更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感。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思考,要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去与学生沟通,才能让学生逐渐摆脱对于数学课的抵触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诉求,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想象力强、思维倾向形象化,如果教师不重视情境的创设,学生只能通过抽象的方式去学习是很难理解的。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必须要懂得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情境加快理解。教师要懂得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去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用感性的、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代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环境,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简而言之,情境创建的重点在于感同身受,要让学生通过情境去延伸自己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销售人员、购物者等角色去完成计算过程,学生的角色定位产生了转变,思考方式也会产生转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摆脱课堂局限的重要途径。
独立思考与研究,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能力,也是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权利。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始终受到教师思想的影响,习惯于被教师牵制,那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便会一直依赖教师,丧失自主突破难关的能力。许多教师普遍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索,必然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通常会让学生只追求正确答案,只记住正确的思路,这反而会局限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在得到答案后就此止步,这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并且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课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即便是已经得出答案的课题,教师也应当激励学生思考其他的解题路径,与同学共同研究,分析其他解决问题的路径。此外,可以利用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例如解谜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分析,进而拓展自身的思路,让自身的思考不再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逐渐习惯以自身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并且能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去吸取经验,这远比单纯听教师讲解更有意义。
学无止境,这对于任何科目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更要秉持学无止境的思想去引导学生,教师要意识到单纯凭借基本教材或是课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是无法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有深入了解的。为此,教师必须要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要让数学教学渗透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思想摆脱局限。教师要重视课下的沟通以及课后研究项目的布置,在课下,教师应当积极在班级群组当中分享知识点,或是利用直播平台开展拓展课堂。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课下的学习参与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去布置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课下时间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随意应付,而是主动投入到思考、研究过程中,主动去学习,才能够收获更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中于课堂有限时间的大量内容并不符合其碎片化的记忆方式,只有分摊到课外的碎片时间当中,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循序渐进地建立认知,这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探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思考的有力手段。相比教师的枯燥讲解,学生自主探索能够使其产生更加深刻的知识印象,留下更加牢固的记忆,而且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并不是始终依赖教师的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亦是如此,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要点,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