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梅城中心小学 汪淑珍
数学语言能力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思考数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对他们的成长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数学口语表达技能?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探索。
一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又不善于表现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若能适时引导,将能发掘出巨大的潜能。我们要经常创设一些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引导策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数学语言,熟练数学语言。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创造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聪明的小兔子准备建造一座新房子,许多小动物都来帮忙,希望帮它把房子盖得又坚固又漂亮。多媒体出示书上的场景,你们看,来帮忙的小猪们个个精力充沛!仔细瞧一瞧,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创造这样一个吸引孩子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就会把看到的、想到的、了解到的一切都大胆地说出来。
教师亲切、感人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适的学习情绪,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创造出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请使用“你说得很好”“你说得很清楚”“你的声音真好听”“你声音如果再大点,就更好了”“如果你能认真听课,你也会说得好”等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积极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有信心、有奔头、有热情,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
当培养学生“说话”时,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方法,培养学生表达清晰完整,避免重复。为了让学生完整述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边思考边交流,用“说话”来调整自己的思维,用“说话”来促进思考。
在教学“8-2-2 等于多少”这样的连减法时,首先找班上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讲这个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讲完后,我会总结清楚算理:先算8-2=6,再算6-2=4,所以8-2-2=4。在我表述的时候,请学生仔细倾听,再让学生模仿着说。等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完整表达后,让同桌互相说并互相评价,最后全班展示说。在学生能讲清楚“8-2-2”这道题的算理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进行类似的连续减,请学生试讲,要求学生明确并达到巩固表达的目的。
通过学生的细致倾听和模仿表达,学生掌握了如何准确地表达数学中“连续减少”,阐明了连续减计算的思维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以怎么样”,计算的先后顺序成为一个准确的数学表达式,学生计算加法和减法的两步问题便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形式表象,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但是不能只停留在这里,数学活动还没有结束,应该继续让学生动口,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法则或公式。
在教学“15-9”这道算式时,当学生会用小棒摆出15-9,也能熟练讲出15-9 的操作过程后,继续提问:如果没有这些小棒,该怎样想呢?启发学生说出: 先想把15 分成10 和5,用10 减9 得1,再用1 加5 得6,从而总结出15 减9 的口头计算方法。在后面几个题目的教学中,联想例1 分层次运行操作,表示口头计算方法,考虑填补空白,并将操作、思考和表达结合在一起,总结概括出十几减几的“破十”口算方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让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数学书本不仅是教师讲授的基础,亦是学生研习的基础。也许有些老师不认为数学书是可读的,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书有时整页只有几个简单的数字,所以没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事实上,数学书中的一些插图实际上是图形语言,在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图形语言易于理解,易于学习,易于认识。
如“认识人民币”中,有一幅插图是一个孩子拿着20 元去碰碰船的窗口买票。根据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创编故事。一听编故事、讲故事,孩子们兴趣可高了,说得不亦乐乎,最后,每个组推选一名最佳选手,开展故事展示会。孩子们绘声绘色,灵活表达,演绎着精彩纷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上课时,让孩子们打开书本,看书上的图片和文字,带他们读书本,教他们读书本,让孩子们交流读书本以后的感受。这样培养孩子从“图形语言”到“文本语言”、“符号语言”到“灵活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逐步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通过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沟通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