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锦
凡是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学习就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教学提倡课堂的开放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知识矛盾点,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知识点环环紧扣,以螺旋的趋势不断上升,因此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力争从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矛盾中启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探讨、寻求思路的活跃状态,让他们不但知道“是什么”还能提出“为什么”。例如,在五年级《仙人掌的刺》一课教学中,我找到仙人掌和其他植物叶子形状不同这一矛盾,将教学环节进行新的整合,先将结论出示给学生,看到“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后有的同学表示惊讶,有的同学表示质疑,还有的同学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我顺势引导:“关于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踊跃提出“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跟其他植物不一样?”“仙人掌的刺状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创设开放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教学要达成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对一些知识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会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创设开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并思考与解决。例如,在教学《蚯蚓》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我在课前让学生先“采访”蚯蚓,在“采访”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蚯蚓有多长?身上为什么湿漉漉的?蚯蚓吃什么?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产生思考。当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分析和转化,把无法研究或研究困难的问题转化为课堂上可以研究的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研究、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角色互换、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充分保证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毛毛虫不见了》一课教学中,我将访谈节目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是主持人,把握课堂的知识方向和秩序,学生则分别代表毛毛虫和蝴蝶,在“毛毛虫”和“蝴蝶”的互问互答中学生学得快乐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思考的充实和快乐,这种学习上的自我提高更具有激励性。因此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创设学生发问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问解问,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