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丁剑锋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根据“心理暗示”原理进行教学而首创的,定义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我校2018 年6 月成功申报市级课题《运用“心理暗示”助推初中理科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带领全体理科老师系统学习“心理暗示”专业知识,2019 年,在理科课堂推广使用“心理暗示”教学法。
教师要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初一年级有理数单元检测的结果显示,有两个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明显低于其他班级。在听课之后才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其个性大大咧咧,平时板书满天飞,过程不完整。
其实,何止板书对孩子会产生心理暗示,教师对于时间的自律也会影响学生。大部分老师准时提前5 分钟候课,从不拖课,孩子交来的作业第一时间批改反馈给孩子。他们所教班级的家庭作业每天早晨也总是第一时间整整齐齐地放在案前,这是学生对老师自律行为暗示的回应,他们跟上了老师严谨高效的节奏。
一位新教师埋怨考试前总是提醒孩子画出关键词,可是他们总是错误百出,不是看漏了,就是看错了。他对孩子的心理暗示同样停留在语言召唤的层面,对学生的触动很小。有经验的老师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不动声色地用红笔圈出孩子计算错误的步骤或审题中出现的问题,孩子发现了错在审题马虎时,也暗自下定决心,下次练习时自己一定要画出关键词。这就是师之“身教”的力量。
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或动作能在以语言为主的课堂上起到感染、激励的作用。初中数学课堂不宜频繁出现“棒,棒,你真棒”式的夸张语言暗示,相反,对于内向的孩子,在他的应答逐渐接近答案时,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蔼的微笑,都会无形中传递鼓励的信息,让学生信心倍增。
课堂上老师的表扬是作为权威者的托举,抬高了学生的位置,而“稚化思维”暗示法是老师蓄意运用“假装不会,听不懂”的教学艺术,“矮化”自身形象,从而凸显学生智慧。
应用“稚化思维”暗示法,要求老师深刻理解教材。在“最近发展区”稚化自己的思维, 在学生易错处“装傻”,故意出错、走弯路,让学生着急,主动纠正老师的错误,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通过稚化思维, 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除了深入研究教材之外,采用“稚化思维”暗示法的老师还要善于倾听、捕捉信息。如果我们对这些学生的“抢答”总是“选择性失听”“视而不见”,长久之后会影响这些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在听了初二公开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课题组的成员对心理暗示必须基于合理的“课堂等待”有了深刻的体会。
为了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件上的例题刚展示出来,老师便急于言语暗示: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怎样添加辅助线?当一位反应较快的学生A 回答作底边上的高时,他再次激动地表示:“太棒了!作高之后,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呢?”
于多数学生而言,这些都是无效暗示,因为此时他们并没有读懂例题,只是很顺从地画出辅助线继续分析例题、至于为什么要作辅助线、可不可以有其他添加方法,这些都没有来得及思考。这样的心理暗示可以说是消极的暗示,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抑制。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课堂需要等待,直至中等水平的学生完全读懂题意,有了充分的思考,再根据学生的答题实际适时给予言语暗示,否则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心理暗示”在理科课堂上推广至今,课题组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数学教师忽略学科特性,对心理暗示的实施集中在师生互动、群体暗示的方面,鲜有使用前例暗示。
前例暗示的核心在于数学例题的选择,所选例题之间存在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或思维方向上的关联,学生能在前一题形成的解题经验的暗示下,自主发现后一题的解题思路。
以八年级《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单元复习课的三题为例:
例1:已知a、b、c 分别是△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ab-ca-bc=0。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例2:若实数a、b、c 满足a-b=3,b-c=1,那么a2+b2+c2-abbc-ca 的值是_____。
例3:求m2+2m 的最小值。
学生解答完例1,形成的解题经验是若干个非负数之和为0 时,各项的值均为0,a2+b2+c2-ab-bc-ca 结构向完全平方式的方向演变是解题的关键。
前例暗示让学生发现例2 也需要配成完全平方式,但例2 与例1的区别在于失去了等式的条件。如何配成完全平方式呢?乘2 的同时,增加“还原剂”——乘,保持原式值不变。深刻理解方程配方与多项式配方的区别后,学生能快速完成例2 的解答。
从例2 到例3 的变化可谓“形变法不变”。前例暗示让学生领悟到多项式配方的核心是保持原式值不变,本题在增加了1(即增加了b2)之后,必须增加“还原剂”—— -1。由此可见,通过前例暗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思维的品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