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激烈冲突中,只有常念家国在心怀,才能更好地弘扬、发展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意义重大。同时,家国情怀也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课堂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历史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巧妙设计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因素,指导学生选择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命题或活动项目,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重点学习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经济史等内容,使学生充分感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自由、国家独立而英勇献身的事迹,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师在介绍鸦片战争时,可着重突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英勇无畏。英国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入鸦片,不仅造成了国库大量白银外流,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毁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林则徐心系家国,唤起了国民的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认清了侵略者真实丑陋的面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教师可通过重点讲解像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认知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情感和观念的形成需要依靠学生主体。教师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陈旧观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结合社会生活、人生经历,让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精神的力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例如,教师在介绍五四运动时,仅靠讲述很难使学生感受到当时工人、学生激昂无畏、盛大空前的爱国热情。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和震撼,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影视资料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交流中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晰,更能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巨大力量。这样,在无形中就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家国意识。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态度和能力统一起来,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时总结: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不管乡野村夫还是高官巨商,都知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有家国情怀。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无数家庭组成了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更要加强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其热爱祖国、敢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