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陈孝文 评析/陈永惠
(一)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说说《女娲补天》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天塌了一个地方,露出一个窟窿,然后人们……人们生活很惨,后来……
师:这么长的课文用简短的语言说出来,确实不容易。如果老师以问题的方式让你们回答,你们肯定觉得很简单。咱们来试试。女娲为什么补天?
生:天塌了一块,人们生活很悲惨。
师:说得真好,那女娲是怎么补天的呢?
生:女娲到处找五彩石,最后把天补好了。
师:真好,能把补天原因和过程合起来说说吗?
生:天塌了一块,女娲决定去补天,她找来五彩石,炼成液体,往天上一泼,天就补好了。
师:说得简洁、清楚。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补天原因和过程。大家仔细看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写补天原因,哪些自然段在写补天过程。
生:第1 自然段写的是补天原因,第3、4 自然段写的是补天过程。
评析:本环节从复习入手,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做一个清醒的学习者。当学生复述课文遇到困难时,教师就把课文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豁然开朗。
(二)
师:第1 自然段,也就是写补天原因的部分,为我们展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 请大家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勾画出来。
(生默读并勾画)
师:谁来说说第一个画面?
生: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师:有些文字啊,我们边读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画面。小声读读这一句,看看你能看到什么画面。
(生小声读句子,边读边想)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人们正在舞蹈,他们围坐在一起,很开心。
生:我看到男的在耕田,女的在织布,他们生活很安逸。
师:和这幅画面完全相反的是什么呢?
生:(读)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请同学们细细地读每句话,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生: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师:好! 找出了第一件可怕的事,说简单一点,就是——
生:天塌。
师:很好,简单清楚。还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生:地裂。
生:火烧、水淹。
师:天塌地裂,火烧水淹,多么可怕! 透过这段文字,你又能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生小声读段落)
生:我看到天空有一个黑色的窟窿,像恐怖片里演的那样。
生:我看到大火在燃烧,地下是深沟,人们都在逃跑,在叫救命。
师:好一幅可怕的画面,有黑黑的大窟窿,有一道道深沟,有熊熊大火,还到处是洪水。“黑黑的”“一道道”“熊熊”,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词是重复用字。
师:很会发现,知道这叫什么词吗?
生:重叠词。
师:这种词叫叠词,放进句子去读读,看读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火势很大。
生:我觉得有了这些词,读起来会感到更惨。
师:这就是叠词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受。好好去读,看看还有哪些词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勾了“围困”,这个词让我仿佛看到人们在大火里挣扎的样子, 有的人衣服都烧着了,他们往山上跑,火也跟着他们跑。
生:我圈的是“到处”“挣扎”。
师:“挣扎”是什么意思?
生:“挣扎”就是使劲地想摆脱困境。
生:我举个例子,就像大地震时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努力想爬出来,但又出不来,那就是“挣扎”。
师:真好,你联系事例来理解“挣扎”,这是解词的好方法,把这种感觉带到课文里,课文中的“挣扎”又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手在水面晃动,然后又无力地垂下去。
师:多惨的画面,人们仅仅在水里挣扎吗?
生:人们在深沟里挣扎,在熊熊大火里挣扎,在洪水里挣扎,他们无路可逃,很绝望。
师:好一个“无路可逃”!一个“挣扎”,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人们的悲惨, 还读懂了人们的绝望。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的心情,你会用哪个词呢?
生:悲痛。
(生带着悲痛、感伤的情感读文段)
师:我感受到你的悲痛了,还能用哪些词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难过、伤心。
生:(读文,很难过)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评析:学生整体感知后,教师从段的训练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通过关键词的学习走进文字,想象画面,读出画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习得了用具体语言环境解词的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
师:同情、难过、不忍看,都说明你们很善良。当时有一个人和你们一样,也是难过极了,她就是——
生:女娲。
师:悲痛之余,她为了拯救人类去做了哪三件事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2~4 自然段,找一找。
(生默读,思考)
师:女娲做了哪三件事呢?
生:她做的三件事,第一件是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第二件是造了船,去救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第三件是去找五彩石,将五彩石冶炼成液体,用其补天。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三件事情都找出来了,而且还说得很清楚,真厉害! (拿起粉笔准备板书,又很为难的样子)陈老师想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三件事情写在黑板上, 可是文字这么多,我怎么写呢?
生:我们说简洁点。
生:第一件事情是“求神”。
生:我补充,应该是“求神灭火”。
师:到底是写“求神”还是“求神灭火”呢?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默读、思考)
生:应该写“求神灭火”。
师:为什么? 我需要理由。
生:“求神”是上半句的意思,求神干什么呢?灭火。“灭火”是下半句的意思,“求神灭火”就把整句话的意思都表达了。
师:哇,你把老师想讲的都讲了。(板书:求神灭火)是的,概括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是否简洁,还要考虑意思说完全没有。谢谢小老师!
评析:在中年级段概括是难点,教师没有机械地进行训练, 而是将它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利用生成的资源,归纳和提升,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继续说第二件、第三件事。
生:第二件是“造船救人”。
生:第三件是“找石补天”。
师:三件事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件呢?
生:重点写的是“找石补天”。
师:好的,我们就重点学习“找石补天”这部分。先小声读一读,看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生读课文,勾画中心句)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围绕这句话,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清楚这件事的?
生:(默读、思考)找石。
师:真好!(板书“找石”)别坐下,奖励你再回答一个问题,“找石”部分是哪一句话?
生:(读)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非常正确,谢谢你!“找石”过后她接着做了什么?
生:炼石。
师:(板书“炼石”)很准,我也要奖励你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猜会是个什么问题呢?
生:老师要问他“炼石”部分是从哪儿到哪儿。
师:太聪明了! 好的,请回答。
生:炼石部分是从“五彩石找齐了”到“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师:最后当然就是——
生:补天了。
师:(指板书)课文就是分三部分把女娲补天的过程说清楚的。如果请你来讲讲女娲是怎么找石的、怎么炼石的、怎么补天的,你会讲吗?
生:(声音很小,不自信)会讲。
师:听出来了,有点困难,回答很不自信。如果只选一部分来讲,你会吗?
生:(声音响亮,很自信)会!
师:怎么能讲好呢?
生:多读几遍。
生:把重点词语勾出来,记一记。
生:可以把课文里的句子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讲。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犹豫什么呢?两分钟准备时间,开始。
(生勾画重点字词,练习部分复述)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生:我讲第一部分“找石”。
(生拿起书把“找石”部分读了一遍)师:谢谢你,同学们发现什么没?
生:他是读的,不是讲的。
师:哦,那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把书合上)我讲“炼石”部分——五彩石找齐后,女娲在地上挖了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她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终于化成了液体。
(全班鼓掌)
师:有什么启发吗?
生:读和讲是不一样的。
师:能有这个发现就很了不起。(面向发言的同学)为什么你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把女娲补天的过程讲得那么好呢?
生:我勾了几个重要词,“挖坑”“冶炼”“五天五夜”,再加上自己的语言,就能讲了。
师:哦,看来知道方法真的很重要,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继续练习复述)
师:有没有能把两个部分合起来讲的?(生积极举手、讲述)
师:还有三部分都可以合起来讲的吧?(生积极响应,讲得比较好)
师:真不简单,怎么这么快就三部分都会讲了呢?
生:我记住了中心句,按照“找石—炼石—补天”的顺序来讲,就会了。
师:哦,看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讲,也会讲得清楚、有条理。放学回家讲给家里人听听吧。
评析:神话故事重在口耳相传。本部分重点进行故事复述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先学习概括、分层,再根据顺序有层次地讲,复述中积累词语,习得方法。
(四)
师:读着这些文字,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女娲怎么能补天呢? 她有那么高吗?
生:女娲端着盆一泼,天就补好了?不可能吧?
生:天真的会塌吗?
师:是啊,怎么回事呢?
生:(思考,恍然大悟)陈老师,这是神话故事。
师:那你们发现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假的。
生:想象很神奇。
师:(板书:神奇)是啊,神话故事的想象特别神奇,去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很神奇?
生:天会塌,还会有窟窿,神奇。
生:求雨神下雨,世界上根本没有神。
生:用石头去补天,石头能补天?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神话故事是假的,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人们要去虚构这样的故事呢?
生:可能是想借故事来教育我们或者让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生:我知道,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发生灾难时,人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他们就想象一个厉害的人物出来帮助他们。
师:同学们,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神话故事魅力无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神话,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正义的向往与渴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找一些神话故事读一读。
评析:怎样不露痕迹地让学生体会神话的神奇想象? 教师以让学生质疑的方式切入,学生恍然大悟, 兴趣盎然。等学生领悟后又话锋一转:“为什么人们要虚构这样的故事呢? ”以此引起学生思考,使他们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