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军
贾平凹先生曾说过:人是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顺着潮流往前走,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摇晃……课程改革自上而下,每一次都是撼天动地。中小学教师置身其中,潮起时虽千帆竞发,潮落时也难免随波逐流。
做教师,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容易。各种思想,各种方法,各种流派,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此起彼伏。从峰顶到谷底,失重和眩晕,时常会使人弄不清方向。我任职的大学,担负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职能。带班的过程中,我感受过来自四面八方学员的各种迷茫。
但郝洁在一班学员中显得很不一样,她行走在改革的洪流中,有自己的方向——既“感应着时代”,又坚持着自己。
我曾经问郝洁:做了这么多年教师,有没有过倦怠? 她笑着摇摇头,说自己确实喜欢教书,师范毕业本来分在教育局,但不喜欢机关工作,最终自己想办法回学校当了老师。很多教师, 人生走了大半还弄不清楚自己应该走向何方, 郝洁居然在工作之初就想清楚了自己这一生要“到哪里去”。人生有方向,是因为头脑中有思想。思想,是帮助人穿越迷茫的引力场。
按照学院的规定,学员培训期间必须上现场考核课。郝洁上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她“一课一得,读写结合”的教学处理方式,让我感觉到思想的张力。40 分钟内,她只求在“反复描写典型动作”这一点上把读写结合起来,有效地避免了读写结合陷入章熊先生所批评的“双附庸”困境。课后交流时,我要求她解释教学设计的理据。郝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她想把《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作为“反复描写典型动作”的例子来教。这的确是思想指导之下的有效教学实践。
我很欣赏她。于是,就把自己的教改实验研究放在了郝洁所在的学校。我的教改实验持续了两年,郝洁踏踏实实跟着研究了两年。在研究过程中,她立足“读写一体”的语用教学模式,探索建构了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相配套的“1~6年级读写序列”, 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引领学生学阅读、 学写作。她先后在知名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策略》《文学性散文体式特征认知及其教学路径建构》 等20 多篇论文。
思想着的人, 终会获得机遇的青睐。2012年, 广东省开始选拔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郝洁脱颖而出,我受邀担任了她工作室的顾问。
工作室启动运行后,她“灵动大气”的教学风格逐渐成熟,语文教学主张也逐渐形成。在郝洁看来,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引领学生进行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促其形成言语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她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本简语文”,聚焦语文学科本质,聚焦语言文字运用,聚焦语文教学独当之任。受余映潮老师和薛法根老师的影响,郝洁的“本简语文”追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操作简易。她的“本简语文”研究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紧扣“衣着显地位、语言见内心”推进教学,大胆进行教学内容重构, 落实学法指导和写法训练, 教学过程扎实、灵动。从学情一端来看,学生的确能读懂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发现文本表达秘妙,并能当堂迁移文本特有的写作方法。她的“本简语文”课堂,让人看见思想的力量。
郝洁的“本简语文”不仅注重学理,而且注重实操。从她的《本简语文》书稿中,不难看出她特别注重教学技术的命名与赋形,比如“教学内容的阈值:教不过‘三’”“教学内容的焦点意识:平行分布与一线串珠”“教学步骤的功能分置:示范、练习、测评”等,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技术重心价值取向。一个中师生,能将语文教学技术符号化、知识化,她的思想,是有着力点的。
多年跟随她的工作室成员,在教学上各有特色,但又都有她的影子。我以为,能做到让团队成员在语文教学的特质上有统一又有差异,这在全省范围的工作室中也不多见。可见,思想力,也是影响力!
2015年,郝洁被评为特级教师。之后,她陆续去我国的台湾、香港及美国等地进行教育考察。全球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她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的郝洁,已经能够跳出语文看语文。她满怀激情,广泛阅读中外教育专著,潜心研究课程开发,在自己的学校里着手推进课程整合和STEAM 课程。向着憧憬中的“未来学校”出发,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她坚定的教育梦想。
从郝洁成为我的“学生”至今,她已经做了9年市级工作室、6年省级工作室。她是语文教师,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是东莞市两届人大代表,还是4 所高校的特聘教授……诸多成绩的取得,全凭她风风火火的一路学、一路闯、一路教、一路帮。思想在生长,郝洁也在成长!
一根芦苇,成长而茁壮,那是思想赋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