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人口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近一半集中在北京市和环京地区,这带来了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局部城市承载人口严重超负荷、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与城乡发展扩大等突出问题。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在人口分布研究中有天然优势,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在线,能实时定位用户位置。百度公司是我国移动互联网龙头企业,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安装了百度相关的应用软件,目前百度有超过10亿移动用户,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适龄劳动人口。百度用户每天频繁使用地图搜索、O2O服务等移动应用,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次数超过30次。百度服务器自动记录每次定位地址,定位误差精确到米级范围。因此,移动大数据具有广覆盖、定位准、实时性、高频率特征,能弥补传统人口统计中流动人口监测困难、难以精确定位每个人常住位置的不足。
本文将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视角,分析2015—2017年北京市、环京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变化,主要内容有3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北京市,比较城六区和北京近郊区、远郊区的人口变化。第二部分将视野拓展到环首都经济圈,分析北京人口疏解对于环京县人口的影响。第三部分进一步拓展到整个京津冀地区,分析这3个省市的城镇化情况。
北京市共有16个区县。其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属于城区,本文简称“城六区”;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顺义区、通州区为北京“近郊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平谷区、延庆区为“远郊区”。北京市辖区范围内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六区,总体来看,城六区占整个北京总面积的8%,却承载了60%左右的人口、70%的产业。基于百度移动互联网用户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北京市辖区内人口分布的变化情况,主要发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图1 2015.12—2017.6北京城六区、近郊区、远郊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对比
2015年底至2017年中,北京城六区人口疏解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城六区人口占北京市总人口比重从57.8%降至56.9%,降幅为0.9个百分点。图1的3条曲线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北京城六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的变化趋势,每个季度监测一次。总体来看,二者都呈现上升趋势,这种趋势性上升主要反映了百度用户数量的趋势性增长,而非人口的增加,即新增的使用百度服务的人。我们假设百度用户在不同空间的人口群体中是均匀分布的,即城六区和近远郊区的百度用户占实际人口比重相同,而且同比例增长,那么从这两条曲线就可以推算出北京城六区的实际人口占比。2015年12月,城六区共有1 410.6万名百度用户,近郊区共有883.6万名百度用户,远郊区共有146.9万名百度用户,城六区人口占全市比重为57.8%。2017年6月,城六区共有1 723.4万名百度用户,近郊区共有1 111.8万名百度用户,远郊区共有193.6万名百度用户,城六区人口占全市比重为56.9%。
人口集聚是城市提升效率的重要机制,人口在空间上集中,能够有效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强知识和信息的正向溢出效应。人口密度是国际通行的判定是否达到城镇的标准。将北京市辖区划分为连续不间断的1平方公里方格,根据民政部标准,将人口密度超过1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定义为城镇方格;参照国际标准,将人口密度超过10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定义为城市高密度区方格,据此计算北京城六区和郊区的人口集聚度,这近似于城镇化率的概念。人口集聚度等于城镇方格的人口总数除以全部人口数,高密度人口集聚度等于高密度方格的人口总数除以全部人口数。此外,在1 000人/平方公里和10 000人/平方公里两个标准之间,还取了一个中间值3 000人/平方公里作为过渡水平的参照值。
表1是3个人口密度标准下城六区和郊区的人口集聚度。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城六区99%的人口集中在1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没有变化;集中在3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96%提升到97%,增长1个百分点;集中在 10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81%提升到86%,增长5个百分点。
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近郊区集中在1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90%提升到92%,增长2个百分点;集中在3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76%提升到79%,增长3个百分点;集中在10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48%提升到53%,增长5个百分点。同期,远郊区集中在1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76%提升到79%,增长3个百分点;集中在3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61%提升到63%,增长2个百分点;集中在10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内的人口总数从33%提升到38%,增长5个百分点。
因此,郊区人口集聚度的提升速度明显快于城六区。同口径人口集聚度指标的提升幅度,郊区是城六区的1~3倍,反映了郊区人口集聚趋势在增强,这与上述郊区总人口占比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表1 人口集聚度:1 000、3 000、10 000标准
地区时间1 000人/平方公里3 000人/平方公里10 000人/平方公里城六区2016年9月0.9900.9700.870近郊区2016年9月0.9300.8000.540远郊区2016年9月0.7900.6200.380城六区2016年12月0.9900.9700.870近郊区2016年12月0.9300.8000.550远郊区2016年12月0.7900.6300.380城六区2017年6月0.9900.9700.860近郊区2017年6月0.9200.7900.530远郊区2017年6月0.7900.6300.380
表2 10 000人/平方公里以上高密度方格数:城六区—郊区
空间高度集聚是城市人口分布的典型特征。从人口高密度方格数来看,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北京市郊区人口集聚趋势明显强于城六区。我们以每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衡量人口密度,将人口密度大于10 000人/平方公里的地理方格称为高密度方格。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北京城六区的高密度方格从899个增至1 025个,增幅为14%;近郊区高密度方格数量从412个增至514个,增幅为25%,增幅接近城六区的两倍;远郊区高密度方格数量从65个增至87个,增幅为34%,增幅超过城六区的两倍(表2)。
北京市郊区高密度方格数量增速是城六区增速的两倍左右。即使排除百度用户数量趋势性增长的因素,郊区高密度方格数量增速仍然更快。这表明,郊区人口集聚趋势明显增强,相应地,城六区人口集聚趋势有所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城区人口正在逐步疏解。
环首都经济圈是围绕北京的区域,它们在承接北京人口和产业转移、吸纳首都外溢效应上具有自然优势,也是北京与周边城市的过渡地带。与北京市地理毗连的县级区域(县、县级市、地级市城区),简称环京县,主要包括以下县市区:安次区、赤城县、大厂回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高碑店市、固安县、广阳区、怀来县、滦平县、三河市、下花园区、香河县、兴隆县、永清县、玉田县、遵化市、涞水县、涿鹿县、涿州市。这些县市区都隶属于河北省。
如果将北京市(城六区、近郊区、远郊区)和环京县视为一个整体(下文称之为首都经济圈),那么环京县人口总量占首都经济圈的比重,从2015年12月的19%增长至了2017年6月的21%,增幅为2个百分点,如表3所示。2015年12月,城六区、北京郊区、环京县共有3 03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2017年6月增长至3 810万人。假设城六区、近郊区、远郊区、环京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与人口比重相同,那么环京县的人口比重就等于环京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比重,如表3最后一列所示。这与上节北京市人口从城六区向郊区疏解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表3 北京市(城六区、郊区)和环京县的人口总量
我们进一步按照1 000人/平方公里、3 000人/平方公里和10 000人/平方公里3个人口密度标准计算环京县的人口集聚度,这近似于城镇化率的概念。人口集聚度等于超过上述人口密度标准的方格的人口总数除以全部人口数。表4列出了环京县的人口集聚度,为便于对比,同时列出了城六区和郊区的人口集聚度。
以1 000人/平方公里为标准,环京县的人口集聚度从2015年12月的69%提高到2017年6月的73%,这仍显著低于北京城六区的99%、北京近郊区的92%、北京远郊区的79%。
以3 000人/平方公里为标准,环京县的人口集聚度在2015年12月和2017年6月都是54%,低于北京城六区的96%~97%、近郊区的76%~79%、远郊区的61%~63%。
以10 000人/平方公里为标准,环京县的人口集聚度从2015年12月的33%提高到2017年6月的37%,低于北京城六区的81%~87%、近郊区的48%~55%,与北京远郊区集聚度相近。
因此,环京县与北京市人口密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密度人口集聚不足。人口集聚度标准越高,环京县的人口集聚与北京市的差距越大。以万人密度标准衡量,环京县不足北京城六区的一半(2017年6月,环京县是37%、北京城六区是86%),而以千人密度标准衡量,环京县是北京城六区的四分之三(2017年6月,环京县是73%、北京城六区是99%)。
表4 人口集聚度:1 000、3 000、10 000标准
1 000人/平方公里3 000人/平方公里10 000人/平方公里近 郊 区2015年12月0.9000.7600.4802016年3月0.9100.7700.5102016年6月0.9200.7900.5302016年9月0.9300.8000.5402016年12月0.9300.8000.5502017年6月0.9200.7900.530城 六 区2015年12月0.9900.9600.8102016年3月0.9900.9700.8502016年6月0.9900.9700.8602016年9月0.9900.9700.8702016年12月0.9900.9700.8702017年6月0.9900.9700.860
图2 平均人口密度
从平均人口密度来看,北京城六区远高于北京郊区和环京县。所谓平均人口密度,是一个区域内的人口总数除以该区域方格总数。我们用百度用户数近似表示人口数,如图2所示,北京城六区的人口密度从2015年12月的5 480人/平方公里增长至2017年6月的6 690人/平方公里。同期,北京近郊区人口密度从1 060人/平方公里增长至1 319人/平方公里。远郊区和环京县人口密度相似,都在280人/平方公里至340人/平方公里范围内,远低于城六区和近郊区水平。上述数字虽然本质上是百度用户密度,但近似于人口密度。
2017年6月,北京城六区平均人口密度是北京近郊区的5倍,是北京远郊区和环京县的19倍。这种巨大的人口密度落差,反映了北京市内、环京县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当然,动态来看,环京县、北京远郊区平均人口密度增幅要快于北京近郊区和城六区,这表明人口密度落差正在收窄,但相比于巨大的落差水平而言,环京县和北京远郊区人口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高密度方格个数来看,环京县增速快于北京市。如表5所示,环京县10 000人/平方公里以上高密度方格数量从2015年12月的236个增至2017年6月的322个,同期北京城六区从899个增长至1 025个,北京近郊区从412个增长至514个,远郊区从65个增至87个。环京县高密度方格占比从15%提高到17%。这表明,环京县的人口集聚趋势正在增强,而且在相对意义上,要快于北京城六区和近郊区。北京市人口呈现出“城六区—近郊区—远郊区和环京县”阶梯式疏解的态势。
表5 10 000人/平方公里以上高密度方格数
本部分从城市(直辖市和地级市)层面,比较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现状。我们采用人口集聚度作为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将一个城市的行政辖区划分为连续不间断的1平方公里方格,将人口密度超过1 000人/平方公里的方格,定义为城镇方格,人口集聚度等于城镇方格的人口总数除以全部人口数。作为对比,我们还以3 000人/平方公里和10 000人/平方公里作为城镇方格标准,计算了相应的人口集聚度。
2015—2017年,北京和环京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下降,但京津冀地区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上升(表6)。2015年12月—2017年6月,京津冀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8.8%增长到9.1%,同期,环京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从3.3%降至3.2%,北京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2.7%降至2.5%。这表明,京津冀地区在全国人口分布中的重要性增强,同时,京津冀内部的人口分布结构也在优化,人口正在从北京和环京地区向外围疏解。
表6 京津冀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北京和环京下降
表7是2017年6月京津冀地区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以1 000人/平方公里为标准,北京市人口集聚度达到96%,其次是天津的89%。河北省各城市中,人口集聚度最高的分别是石家庄、张家口、廊坊、保定、秦皇岛,除了石家庄和秦皇岛外,其他3个城市都在环京地区。河北南部和山区城市人口集聚度都较低,如衡水、邢台、承德。以10 000人/平方公里的高密度为标准,北京市人口集聚度为71%,天津是57%,河北大部分城市在50%以下,省会石家庄是47%,最低的是沧州,为21%。这表明,河北的高密度人口集聚度要远低于北京、天津。
从地理上来看,京津冀各个城市的高密度方格占全部方格的比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如表8所示,2017年6月,以1 000人/平方公里的高密度方格比重为例,北京市有32%的方格达到1 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密度标准,其次是廊坊为22%、天津为21%、石家庄为19%,其他城市都在20%以下,山区城市承德和张家口最低,只有3%和6%。以10 000人/平方公里的高密度方格比重为例,北京市有10%,天津市有5%,廊坊和石家庄都有2%,河北其他城市都在1%~2%,特别是衡水、邢台等河北南部城市以及承德、张家口等山区城市,与北京、天津的差距更大。
表7 2017年6月京津冀地区城市人口集聚度
表8 2017年6月京津冀地区城市高密度方格比重
第一,北京与环京地区人口密度存在巨大落差,但落差正在收窄。环京地区要形成人口梯度合理分布的格局,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高度相关,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未来,京津冀协调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产业结构的融合互补,逐步提高后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增加北京周围地区的就业机会,提升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促进首都人口逐步流向周围地区,从而逐步缩小区域内部差距。
第二,环京地区人口呈现出“城六区—北京郊区—环京县”阶梯式疏解。从人口总数、人口密度、高密度方格数量等各个指标衡量,外围区域的增速都要比中心区域更快。这表明首都功能疏解正在取得初步成效,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一趋势能否长期保持。当前,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市的重要任务,这需要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但更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第三,从河北省角度看,环京县市在河北省内是相对发达的,更大的薄弱环节在于非环京城市,特别是河北南部平原城市和北部山区城市。环京县市在承接北京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转移方面具有地理优势,将率先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未来需要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促进河北省非环京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避免在新一轮发展机遇中河北省内差距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