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平,蒋君辉,王永胜
联合国驻黎巴嫩中国维和医院于2007年1月开始执行任务,担负任务区内卫生防疫、 医疗救治、伤病员后送和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救治等任务。到目前为止,已按相关规定轮换15批次,其主要保障对象为联合国驻黎13000余名维和部队官兵、民事人员、国际雇员及当地居民的急症患者。驻黎维和医院每年完成的手术、麻醉数量不多,但在战乱纷争的异国环境下,有其特殊性,为帮助后续的麻醉医师更好地完成维和医疗保障任务,笔者对近五年的手术麻醉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2012 年 4月- 2017 年4月, 我国驻黎巴嫩维和医院共实施了73 例手术麻醉,男性58例,女性15例;其年龄分布: 21~54(33.4±6.2)岁。麻醉分级为ASAⅠ~Ⅲ级,其中ASAⅠ~Ⅱ级69例(94.52% ),ASAⅢ级4例(5.48%) 。患者分别来自中国、西班牙、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印度、坦桑尼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人种分布,非洲人32例,占43.84%;亚洲人28例,占38.36%;欧洲人13例,占17.81%。
1.2手术情况 手术种类多,涉及骨科、普外、五官科、妇科、泌尿外科、颅脑外科等多个专科,主要以骨科及普外科手术为主,合计79.45%。详见表1。骨科占46.58%,以运动、训练、机械操作等所致外伤、关节脱位、四肢骨折多见;普外科以急性阑尾炎最多见,9例,占普外科手术的37.5%;其次为肛周脓肿6例,占25%;痔疮4例,占16.67%。其中有4例危急重症患者,1例是训练时摔倒致重度颅脑外伤,3例是车祸导致全身多处骨折,失血性休克。4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急救、输血、补液、急症手术,病情平稳后空运转至三级医院进一步诊疗。
表1 73例手术分类及构成
1.3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根据手术及患者情况等选择,据统计多为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详见表2。硬膜外麻醉用药为2%利多卡因或2%利多卡因+1% 罗哌卡因的混合液;蛛网膜下腔麻醉用0.75%布比卡因或用1% 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用 2% 利多卡因与1% 罗哌卡因混合液,或者使用2% 利多卡因与0.75% 左布比卡因混合液。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和手术特点调整用药配伍比例、药量及次数。所有局部麻醉患者给予氟芬合剂或咪达唑仑镇静催眠,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常规面罩吸氧。全身麻醉共12例,其中4例保留自主呼吸静脉复合全麻,静脉给予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6例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2例放置喉罩静脉复合全麻,麻醉诱导采用静脉给予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维持采用微泵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间断静注维库溴铵。术中常规监测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血氧饱和度(SPO2),备齐所有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表2 麻醉种类及构成
1.4结果 73例手术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手术过程顺利,术中BP、HR、ECG和SPO2均处于正常范围。22例患者术后用了自控镇痛,其中8例实施了硬膜外自控镇痛,14例实施了静脉自控镇痛,均效果良好。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回访未见严重并发症。
受联合国对维和医疗队的定位、 医院设备条件等影响,驻黎中国维和医院提供二级医疗救助、急诊复苏、基本医疗保健等工作,并实施保全肢体及挽救生命的外科手术,超出其救治范围及救治能力则需要后送至上一级医院。据本次统计分析,手术病例以外伤清创缝合、阑尾切除术、肛周脓肿、手法复位等短小手术为主。麻醉方法以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为主,用药种类及剂量与国内没有明显区别。麻醉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 手术部位、 手术范围和方式, 以及麻醉设备等因素综合考虑。局部麻醉对腹部、四肢的短小手术有明显优势,操作简便,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还可起到一定程度术后镇痛的作用[1]。但部分患者交流困难,情绪过度紧张,让其合作不易,故选择了全身麻醉或在充分镇静下行手术。
驻黎维和医院的编制决定了麻醉医师是单兵作战,且维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尤其医疗安全与外交相关,稍有不慎可能给分队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求麻醉医师专业知识过硬、操作技术熟练、工作态度仔细认真。为了使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和保障医疗安全, 应严格遵守医疗操作常规,制定并熟记各种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预案,如局麻药中毒的防治处理预案, 休克抢救预案, 困难气道处理预案等。麻醉医师还担负着急救及围术期管理的医疗保障任务,必须熟悉战伤、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和麻醉,时刻备好急救药品、设备。对麻醉器械、药品及设备维护配件, 应准备充分, 要提前从国内携带, 以确保及时应对麻醉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近五年有4例危急重症患者,均在中国维和医院成功抢救,并顺利转运至三级医院。因任务区位于黎巴嫩东南部,以丘陵地带为主,道路崎岖狭窄,发生交通事故风险大,要准备交通事故所致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方案。战乱地区难免有爆炸事件、枪弹袭击事件的发生,要时刻做好战伤急救准备。王华[2]提出应用损伤控制理念实施救治,是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治疗的一种策略。控制原发创伤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出血和感染,又控制复杂手术本身带来的损伤,保存生命,为后续的确定性治疗赢得时间。维和任务区每个季度的“天使救援演习”,有助于不同维和医疗单位的协作及伤员的快速转运。
维和官兵远离祖国、亲人,在战乱的异国执行任务,常常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易出现各种心理反应或异常[3-4]。一旦受伤、生病,特别是需要手术时,会增加紧张、恐惧、悲观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对维和医院不信任。患者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对各种诊断、治疗过程的视觉和声音刺激,均会产生紧张情绪,加剧疼痛和焦虑。焦虑情绪会降低痛阈,导致紧张-疼痛-更紧张-更疼痛的恶性循环,进而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机体术后的恢复。还有部分维和军人存在一定的语言沟通困难,诊疗过程中的医患交流需要翻译帮助。这时充分的沟通,适当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特别对需要进行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术前需对麻醉方法、体位要求等进行讲解,患者的配合对麻醉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笔者对驻黎维和任务区的麻醉工作特点简要总结如下:(1)麻醉医师单兵作战,要准备充分,并注重沟通协作;(2)涉及多学科手术麻醉,需全面掌握多学科麻醉特点;(3)以骨科、普外科等短小手术麻醉为主,在熟练掌握麻醉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要时刻准备救治危急重症患者;(4)要同时担负伤病员转运、围术期患者诊疗、重症监护等工作;(5)麻醉工作中要重视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