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关键 发展言语思维
——纪昀《河中石兽》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01-10 23:58徐德湖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江苏昆山21533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讲学僧人言语

徐德湖(昆山青阳港实验学校,江苏昆山 215335)

言语思维是维果茨基重大的研究发现,他把言语与思维的关系形象地描述成两个相交的圆,其相交、重合的部分就是言语思维。正是言语思维这一心理机能,帮助人们的思维寻找语言表达思想,生成一定语境下的言语形式,从而得以摆脱言不尽意的痛苦,到达意以言尽的理想境界。“生成思想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物象激发思维动机,思维参与思考过程,在混沌的酝酿中逐渐清晰,生成思想,匹配表达思想的语义,寻找匹配语义的词汇,按照约定的语言提取思想,输出可理解的语义。”[1]可见在言语表达活动中,思维依傍语言,语言固定思维。语文教学要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就必须发展言语思维。阅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凭借个人经验,在言意转换中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容,汲取文本语用规律、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促进言语思维的发展。

《河中石兽》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书中的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很多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其中不少故事是对讲学家的批评。“所谓讲学家,是指那些职业的理学教育家,从北宋开始到清代,一直有这样一群人,以圣贤自居,宣扬理学。”纪昀批评他们“虚伪,道貌岸然却内心肮脏,没有真才实学却喜欢标榜门户”,“抨击讲学家只是一味空谈,不研究治国理政的可行策略,不探求抵御灾难的实际方案;他们只是耍弄伎俩,大谈那些根本不可能实施的学说,让人无法试验、不敢试验,在他们的高谈阔论之下,包藏着叵测的祸心”。[2]《河中石兽》通过讲述僧人寻找水中石兽的故事,讽刺了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讲学家,表达了注重实践、崇尚实证的思想。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思想的呢?他创作了一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诠释自己的思想。汉民族擅长具象思维,善于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河中石兽》开头先交代地点、时间、人物和起因,尤其是“阅十余岁”,暗示石兽掉到水里的时间已经很久,这就为下文“断”(石兽在水中的位置)的相关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铺垫。接着,作者从行动、心理、神态、语言等方面,并多用副词、语气词、短句、反问句,依次描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关于石兽在河中位置的判断,展开故事情节,展现他们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看作一个“象”,故事之“意”就寓于这个“象”中。为了让普通民众也能读懂他的故事,作者最后还是点明了写作用意:“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体现了他的普世情怀。这句话就是故事的眼目,也就是作者“意”之所在。全篇的思维关键就是这句话中的“断”字。

作者正是围绕(如何)“断”这一思维关键,展开创作思维,结构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都得到了生动塑造。故事中的三种人物身份不同,他们对河中石兽位置的判断也各不相同,但都显得十分自信。这就使故事有矛盾,有悬念,有张力;不同人物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也就从中直观地显现出来。因而这个“断”是把故事思路连贯起来的隐形线索,是全篇的文眼、矛盾的焦点,是作者思想的凝结和思维的关键。聚焦“断”这个思维的关键,也就是掌握了作者思维的枢纽,抓住了故事展开的逻辑关联。

教学中,在整理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全文的核心词语“断”,依次品析作者生动描写三个人物形象的词句,就能循着作者的思路,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容,感受作者完成主题思想表达的思维历程,汲取文本语用规律和思维方法。笔者教学此文,在疏通词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品析“断”中心理

【具体活动】画出描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的语句,仔细品析。思考:关于石兽的河中位置,人们先后有过四次判断,每次判断时,作出判断的人自信吗?请根据课文内容依次分析说明。

僧人的第一次判断是自信的。“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他们先是下意识地判断石兽就在掉下河的原地上,所以才“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竟”,终于,暗示僧人寻找石兽用了很长时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就更说明他们起先确信自己的判断,并没有想到要到别处寻找。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参考书”,将这里的“竟”解释为“竟然”,暗示僧人出乎意料的心理,也同样可以证明他们对判断是自信的。

在不可得的情况下,僧人“以为顺流下矣”,作出这样的第二次判断也是自信的。这从“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句可以看出。“棹数小舟”,说明出动的船只之多;“曳铁耙”,交代运用的工具。这些都说明,他们确信在下游全面搜索,一定能寻找到。“寻十余里”,是说寻找路途之长,可以想象,寻找时间也一定很久。只有他们确信石兽就在下游,才会有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行动。

第三次是讲学家的判断,他显得更加自信。课文是这样描写讲学家的:“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闻之笑曰”,用“闻之”衔接上文,“笑”,描写讲学家的神态,流露出他对僧人的嘲笑和对自己判断的自信。讲学家称僧人为“尔辈”,这与文言文中称呼“公等”意味截然相反,带有轻蔑的意味。先用一个反问句,以夸张的语言,嘲笑僧人似乎把石兽当木杮看,而“不能究物理”,强调了石兽不可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击到下游。中间讲述物理:“乃”,是,表判断,显得十分肯定;“耳”,语气词,“罢了”,是说其中道理极其简单,应该轻而易举就能断定。后一反问句,“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是在讲述所谓“物理”的基础上,强调僧人的做法,完全颠倒错乱了,更显出自己十足的把握。又用“众服为确论”,从侧面表现他一番看似无疑的言论,博得了众人的信任。

第四次是老河兵的判断,他的判断令人不容置疑。“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又笑”,用“又”紧承上文,“笑”,既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又显示出自己胸有成竹。“凡……当……”是说无一例外,表现自己见多识广。“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盖”,表原因;接着就讲述道理,详细分析石、沙、水三者相互作用的原理,层层相因,头头是道。两个“必”,一个“矣”,表示肯定的语气,既强调了石兽“逆上”是一种必然结果,又蕴含了十分得意的心理。“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固颠”,“固”,本来,突出僧人判断显然错误;“不更颠乎”,用反问句,对讲学家的判断表示了强烈的否定和讽刺,“更”,突出讲学家所谓“物理”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果”,蕴含众人惊奇心理,从侧面衬托老河兵言之确凿,言之可信。

二、评价“断”中心理

【具体活动】请结合故事内容,分别对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判断石兽位置的依据作简要评价。

首先是僧人。僧人一开始打捞石兽,没有考虑到石兽位置的变化,说明他们是依靠思维常规直觉判断。等到“竟不可得”,就“以为顺流下矣”,这其实也是一种直觉判断。可见僧人自信的是直觉,因而他们的判断有些盲目。

其次是讲学家。讲学家依据自己的“物理”进行判断,然而他自信的理论并不符合实际。可见他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喜欢纸上谈兵。另外,他所讲的一番“物理”,又是在僧人找寻未果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他的自信还有一定的虚伪性,因而讲学家的判断属于主观臆断。

最后是老河兵。老河兵的“老”,暗示了他治河时间很长,经验丰富,他的判断依据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因而他的判断是客观的,最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提炼“断”中启示

【具体活动】故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获得丰富启示。你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从老河兵角度看可以获得的启示:实践出真知;考虑问题要全面。

从讲学家角度看可以获得的启示:对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纸上谈兵,主观臆断。

从僧人角度看可以获得的启示:不能盲目判断。

从“众服为确论”看可以获得的启示:不能迷信、盲从。

四、探究写作用意

【具体活动】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作者的写作用意。

1.链接阅读材料。

纪昀所处的时代,阶级矛盾尖锐,当时社会进步的思潮深深影响了纪昀的思想。他崇尚实证,蔑视宋明理学的空洞和虚妄,用文字讽刺了那些只知空谈的道学家,抨击了那些假道学。[3]

2.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

作者的写作用意是,讽刺了当时社会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现象,抨击了以讲学家为代表的假道学,表达了崇尚实证、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发展言语思维,既要遵循文本的一般思维规律,又要遵循文本的特有思维方法。作者创作一个故事,在塑造的形象中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是文本的一般思维规律。作者以遮蔽石兽的河水为道具,以如何“断”作为结构故事的思维关键和展现人物形象的矛盾焦点,在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有意识地突出僧人的盲目判断、讲学家的主观臆断、老河兵的客观判断,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这些形象都具有了典型意义,从而蕴含注重实践、崇尚实证的思想,这是《河中石兽》特有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设计“作出判断的人自信吗?”这一问题,聚焦全文的思维关键,将故事的写作构思、悬念的设置与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寓意的蕴含都统摄其中。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循着故事的思路,将思维的触角伸进每一个词语,多角度品味言语表达的思维内容,进入故事之“象”;再通过情节和细节的关联与推理,对三种人物形象的“断”作出评价,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而逐渐深入作者之“意”。在由言到意的转换中,以个人经验还原作者思维的过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汲取文本的语用规律和思维方法,从而促进言语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讲学僧人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银龄讲学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煮竹
白云深处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当老鼠变成虎
关于冬天
谁怕谁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