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丽娟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发挥美术教育功能、教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学生完成美术学习任务的物质基础。笔者是20世纪90年代初踏上工作岗位的美术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加上自己从小学、中学直至师范的求学经历,亲眼目睹了伴随着举国上下教育改革的大潮涌动,中小学美术教材从改革开放至今40年的变迁。透过一册册薄薄的美术教材,发现时代的特质在美术作业的小小方寸间得到诠解……从摒弃千人一面到追求个性彰显特色的创意教学,有焦灼,有徘徊,有气馁,更有豁然开朗的收获。摸着石头一步步走来,笔者由衷地感到创意思维的培养才是艺术教育一切策略的本源,创意成果的呈现才是学生走向未来的美好见证。
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百废待兴,物质相对贫乏,画材、画具十分简陋。美术课沿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图画课”的叫法。教材中一课一范例,较多内容属于非常程式化的图样,带有鲜明的宣传画色彩,没有步骤解析,没有文字说明,更没有拓展性的同类图例欣赏比较。具体类别,除了画画,没有欣赏,没有手工,更谈不上其他类型的创意表现形式了。
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舶来画材、画具,刺激了国内美术用品的革新与消费,同时带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上海于1988年启动“一期课改”,此时上海美术教材编排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增加了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动画、民间工艺和国画。这对于拓宽学生美术视野、积淀审美底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作业的表现也随着画具质量的日益提高和品种的逐渐丰富,从平面涂抹趋向立体造型,从单一技能训练趋向多元素养培养,从暗淡的色彩调配趋向大胆鲜亮装饰色彩调配,从技能授受趋向情感表达。
1986年起,我国在教材编写上贯彻“一纲多本”的方针,美育也逐渐得到重视并列入教育方针。在课时有充分保证的基础上,各省市各具特色的美术教材纷纷出版。上海“二期课改”期间美术教材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上海各个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用教材。不少有想法的教师有心收集各地不同的教材,在其中选择适合的内容用于自己的创意课堂。
当时的教材,除了有普通平面纸质到创意立体特制,再到电子数码便携的变化,具体课例出现了以单元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和内容,视觉观感上也吸收了不少国外优秀美术类工具书、教材的优点,色彩鲜艳,版式新颖,有些课例改变常见的步骤引导为更能提升学生创意成效的思维提示。教材的突破创新带动了教师课堂上的突破创新,而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的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创建以及配套课件光盘的配送大大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创意课堂的形式、内容和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小学美术教材与时俱进,发生了重大变化。创意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创意教学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979年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当时一切以教学大纲为主,教师以吃透、教好教材为主,这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常态,导致教师课堂上只讲“画法”,忽略教法,“学法”“创意”无从说起。
1992年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美的知识传授、美的技能训练中学生有了情感的融入。作为美育的显性学科,美术课堂正悄悄地迎来不同以往的突破。
因为有了情感导向,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有了提高兴趣的教学目标,教师开始逐步关注教法的创新;因为要在新颖上有所思考,教师备课中除了关注学生美术作品呈现效果,还要关注教具的准备;因为工具、材料、理念上的革新,在外观上,比以往悦目多了,在作用上体现了“多角度、多空间、多方法”的立体化落脚点,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帮助,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带动了教师对教材全新的认识。教师开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依托教材,却又不仅仅限于教材。
教育是来自他人的呼唤,呼唤我们走出自我步入生活……[1]作为能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完美的美术学科,在创造力的培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如何尽美术教育所能,为学生整个生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助力?仅仅关注“教”的艺术创新显然是不够的。在新课改实施的重要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引领下,我们开始逐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到认知规律,逐步意识到创意教学包含着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教法创新推动着学法思维的转变;思维独特衍生出学生的个性作品。
只有课堂上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美的感受、想要学的情绪,才能使教法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配合各种课例的不同题材、表现形式的教法探索此起彼伏。在教具上表现为:起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具注重了点到为止、抛砖引玉,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领悟、选择;有提醒学生不要出错作用的教具提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备”到位,把评价的权利放给学生;课题板书的设计尽量体现简洁和美感,以能充分引起学生共鸣为目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小学美术课堂全面进入“看看、想想、画画、做做”新教材阶段。教材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带动了教师的教法不断灵活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出现了一批生动活泼、有创意的优秀学生美术作业。“教法”和“学法”相得益彰,才能从根本上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生成真正有能力提升的“创意”。而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以使学生课堂中的情绪体现达到最优化,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比如《画树》,笔者在课前制作了一棵很大的树的拟人化造型。课一开始,笔者请一位小朋友扮演“树”。在“今天美术课我请来了一位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猜是谁?”的引导之后,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树”缓缓“走”来。在“可爱的大树”的自我介绍中,本堂课的教学要求——画树及树的基本结构,非常自然地引入,此时此刻学生们要画好树的愿望达到最佳状态。全班女同学先到讲台前,在《找朋友》的歌声中,做找朋友的游戏,自选一个男生边的空位子坐下,组合成新同桌,在一片好奇与兴奋中,教师提出本节课由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份作业,这既能解决完成不了一份完整的作业的问题,又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学习表达方式,为创意作品呈现作了铺垫。
创意课堂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呈现的优秀作业,这些优秀作业的小主人在学习兴趣高低、学习自信心强弱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作为承载美术教育任务的基础型美术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需要不断针对课程开发共同的问题,持续围绕美术校本课程的自主、适切、多元、特色不断作相应的思考、调整和实践,思考当下学生的需求,教育的根本宗旨。教师带着这些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所应思考的问题寻找适切的突破点,及时调整补充自身课程开发的知识、技能、理论储备,大胆实践完善相关的课程建设,这样的课程建设本身便是一个极好的创意。
当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应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未来时,生命教育、民族精神、环境保护、人工智能、共进中的个性等一系列问题伴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的日益凸显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未来已来,我们需要更好地调整、改革、完善。美术教育要在学生成材的道路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学会适时调整。过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世界,现在整个世界都应是美术教学活动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美术课堂是有生命力的创意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面向未来的创意课堂不仅限于七八十平米的普通教室,除了教材、教法、学法,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站在高于“课”的“课程”境界,带着我们的学生走向美术创意教学。
美术教材是教师实施多元生动的教学方式,呈现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美术创意教学的主要载体。美术教材要呈现创意的导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设计新颖的版式
小学美术教材应包含充分彰显美感的元素和恰到好处呈现这些元素的组合方式。随着信息全球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不断普及,智能手机里各种快捷便利的美图软件催生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各类教材中插图的数量明显增多,人们对图像的审美认识也越来越高。作为以传播美、提升美、创造美为宗旨的美术教育的视觉呈现的美术教材的版式,“美”“新”更应是重中之重,也是开启创意教学的基础。
2.编写多元的内容
在版式“新颖”的前提下,教材整体架构要科学有序,每一课例呈现多元的创意指向内容。如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愉快的周末》:儿童画、剪纸、水墨画、装置……);同一表现的不同内涵(儿童画:记忆 、想象、 装饰……);同一内涵的不同取向(《秋天》:环保导向废材利用、信息技术导向图画软件使用、 四格漫画以图代文记录生活的方式……)。
3.教材编写留白
每一课例传递、表述的美术信息、具体方法解读、作业要求都不应该是终结性的,应该留一定的空间,让执教教师设计具有自我个性的创意教学,让学生在有自我个性倾向的创意教学引导下创造出有个性的创意作品。
现代教学思想要求教师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兼具培养技能、训练思维方向发展,即由追求思维成果发展到追求思维过程,培养创造能力。而美术教育中的创意教学很好地迎合了这样的观点,创意呈现的是作业,影响深远的是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迁移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历练与铸造。
1.绘画表现倾向——审美
当美术课还处于纯粹的“图画”教学时期,绘画的形式由于受到画具贫乏、思路狭窄的制约也仅限于最基本的画形——填色,加之当时美术课没有欣赏要求,学生绘画表现、思路借鉴完全只有教师单一的示范提示和课本范例。因此,学生的作业不可能有创意表现。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具特色的美术工具大大拓宽了学生绘画表现的广度:好的美术作品不一定都是彩色的、块面的;彩色的美术作品不一定用色越多越好,不一定越鲜艳越好;纯线条组成的画面效果有不同的美感;铅笔也有彩色的,彩铅也可以有好的绘画表现;钢笔除了写字,也可以画画;画画不一定就是越像越好;油画棒和颜料可以变化出不同一般的油水分离效果;绘画用纸除了铅画纸,还有水彩纸、卡纸、砂面纸;不同颜色的绘画纸可以产生不一样的绘画效果;当剪贴遇上绘画,会有特别的惊喜……这一切,都与创意有关,这一切看似与绘画效果关系最密切,但最终影响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2.设计制作倾向——应用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但影响着画材选择的广度,还大大刺激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美术教材中一直比较滞后的设计制作类的课例的开发,这类课例在80年代起步阶段还处于以教师教为主的传授教学,但也大大满足了学生动手制作的需求。
2000年前后,世界范围内的环保问题日益彰显,也随之引发从废旧材料的搜集到用废旧材料制作作品的创意美术课,如上海市书画版教材小学第三册第16课“会转的玩具”、上教版教材小学第四册第12课“快乐家庭”等。这类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三个方面创意准备:一是收集适切废旧材料;二是从材料的特点出发构思适合的创意;三是把创意材料变成创意成品。
有经验的教师始终牢记“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2],把兴趣的激励作为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手段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点带面,抓住关键点“主教”,释放创意点“导学”。设计的结果优劣好坏是其次,对设计思维的启发诱导和激励才是最主要的。
3.传统文化倾向——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承载了太多的辉煌成就,我们难以一一涉及,美术类的传统文化课例或课程的创意课堂如何创建,始终是我们必须在持续探索践行中思考的问题。
要遴选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传统文化元素,梳理构思表达的难易程度脉络,结合海内外“综合与实践”探索领域的相关教育发展动态经验的前提下,关注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样传承才能有效。要使好的传统、先进的文化、适切的科目、教材有效实现,要落实相关师资的教研和培训,这样创意才有可能。“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同样,教师的培训也应该自始至终以能够激励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唤醒教师创造意识和鼓舞教师有信心投入创意课堂的设计为宗旨,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才有可能,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才会有良好的创意表现。
4.综合能力倾向——融合
面对多元的社会文化呈现以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学科核心素养出现在我们视野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改革统摄性和主导性概念。
美术教师以美术教育为基点,携手其他学科教师,做跨学科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的项目活动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意教学的一种表现方式。
教材从编写到印刷、推广、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与时代同节拍和理念更新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不能把儿童的世界局限于教材,应该使整个社会、整个生活成为儿童的教材,成为学生成长的丰厚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