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哲学智慧

2019-01-10 22:56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9年3期
关键词:政法依法治国总书记

山东

【背景材料】

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阐述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要意义,强调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9年1月15日至16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政法领域改革这个新概念、新命题,从司法体制改革到政法领域改革,不只是用词上的变化,改革已经贯穿到政法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必将推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政法改革新格局。

2019年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文章提出,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考点链接】

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2.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认识、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我们党执政70年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律,一步一步拓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道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为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是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想灯塔,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

4.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规律,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发展认识。

思想的历程印证了实践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出发,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全面依法治国符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创新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法治新格局。

三、辩证法

1.系统优化。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在“三个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三个一体建设”上用劲,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重大命题,强调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开新局、谱新篇。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国情、独特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必定要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搬照抄,不会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

4.重点论:(1)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

(2)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 要做尊法的模范,要做学法的模范,要做守法的模范,要做用法的模范。

5.两点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必须明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6.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实质是“扬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新时代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四、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从我国人民的现实需要和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依法治国要针对人民群众意见比较多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聚焦发力,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巩固提升】

1.“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加快形成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材料体现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 (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系统优化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意识的能动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以下哪对关系最适合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D.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2019年2月21日,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会议指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将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体现了 ( )

① 要统筹全局,进行系统优化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价值判断和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出发,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引领“中国号”法治巨轮劈波斩浪、扬帆前行,在中国法治历史的进程中,铸下新的里程碑。

进入新时代,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谈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的重要意义,强调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极端重要性,科学阐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实任务和目标使命,为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9年1月15日至16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政法领域改革这个新概念、新命题,从司法体制改革到政法领域改革,可以说改革已经贯穿到政法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必将推动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政法改革新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知识,说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D 2.B 3.B

4.(1)辩证法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从司法体制改革到政法领域改革,必将开创司法新格局。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敢于破除落后观点,进入新时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实任务和目标使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政法依法治国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选优配强用好乡镇(街道)政法委员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基础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드라마 ‘인민의 이름으로’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