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职院校勤工助学体系研究

2019-01-10 21:11
中州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上岗贫困生岗位

常 洋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重要举措。习总书记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建设研究,着力建立起一套科学、健全、切实可行的勤工助学体系,即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渠道,又是贫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解决求学经济困境和精神困惑的有效途径,满足了现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1.岗位数量不足,供不应求

目前,高校所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相对于在校贫困生数量来讲,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以河南某高职院校为例,在校生校13000余人,由于该校60%以上为农村户口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家、省级贫困县或连片特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3300余人,贫困生比例达22%,而学院所属各个部门,包括各系、行政、后勤等能够提供勤工助学固定岗位仅仅177个,这是远远满足不了贫困生的需求。而且根据对其他高校的考察,类似这种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的现象是一个共性问题。

2.勤工助学学生工作缺乏系统培训

根据河南某高职院校为例,参与勤工助学的流程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上学生在上岗前是必须进行基本培训的。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际走访发现,77%的学生表示在获得勤工助学岗位后,由于岗位工作的内容技术含量比较低,多是一些不需要过多专业性的体力及事务工作,导致学生在上岗前并没有接受培训,直接上岗工作,在日后的工作工程中,再由指导老师或者学长进行指导;据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仅12%的学生表示,用工部门对勤工助学人员进行了充分的培训。笔者认为缺乏岗前培训很不利于上岗学生长远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勤工助学工作的高效完成。在调查中75%的上岗学生表示,希望在上岗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精神等方面得到培训,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相对应的培训不足,也将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完成质量。

3.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勤工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受到资助和锻炼,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工作绩效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经过调查发现,在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的激励机制还远远不够成熟,在进行学生每月的工资结算过程中,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的老师对学生的绩效考核,主要通过签到表或考核表等一系列纸质表格上的用工部门老师签字来决定;而用工部门的老师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对于学生考核则多通过对于学生的直观印象来定,缺乏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合理的打分标准,这就导致对于勤工助学同学没有一个客观考评,所获报酬也没有多大差异性,基本按照时间来进行计算,甚至部分部门的学生工作时间也是大致估算,如按照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进行工资发放,明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枳极性。

4.勤工助学学生积极进取意识淡薄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往往在刚刚入职勤工助学工作的时候一般都能够做到踏实肯干,恪尽职守,对新接触到的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但是经过了一至两个学期以上工作时间,充分了解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后,往往会出现懈怠现象,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工作时间迟到早退,工作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出现这样的现象,据考察,虽有勤工助学考核体系不健全,工资发放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原因,也和由于学生自身学习、工作态度不端正所导致。

二、勤工助学工作改进提议

1.开阔思路,增加岗位数量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受到高校各以符合高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开拓了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领域,使学生更多的得到实践锻炼,专业技能也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务实肯干的职业精神,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2.加强勤工助学学生培训

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培训应该充分考虑工作的具体需要来进行开展,按照勤工工作岗位要求来制定培训方案,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思想层面、性格特点、能力结构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有这样培训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才能加速工作的推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够有真正的提高。毕竟勤工助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帮助学校来完成一些工作,获得一些报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工作中,从专业和职业素养层面来得到更多的锻炼。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培训就必须围绕着勤工助学工作目标来进行开展,从工作的具体需要出发,工作培训不脱节,从学生的成材需要出发,理论实际不脱节,真正做到学生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就跟进什么。

3.建立切实可行的勤工助学工作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工作当中常用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机制,通过荣誉、物质、职位等多方面因素来鼓励用工人员努力工作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对于调动勤工助学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讲,建立相关部门普遍重视,合理积极的拓宽渠道,增加适合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在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提到:“学校应积极开发校内资源,保证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需要。按照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月平均上岗工时原则上不低于20小时为标准,统筹安排、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这就要求高校要把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同所属部门各个环节都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后勤部门、教辅部门、科研部门、行政部门、学生管理等各个部门。从而尽量多的建立学生力所能及、且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勤工助学岗位。高校管理层应开阔思路,转变观念,为勤工助学工作大开绿灯,例如可以利用高校后勤工作改革社会化的契机,开辟出尽量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市场,根据行业、社会的具体需求,通过仔细甄别,在校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勤工助学市场。

在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领域方面也要促进劳务型与智力型相结合。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不应该只停留在一些简单劳务型工作的层面上,应该尽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需求上来设置一些力所能及的智力型、管理型和服务型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学院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新媒体管理、程序开发、平面设计等等。这样更可和完善激励竞争机制确有必要,这样才可以激励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当中能够更加的投入,也更大限度上的增强其主观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激发。

第一,完善考核制度。高校在确立勤工助学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将岗位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的考核标准,并对他们进行科学量化,量化可以考虑包括勤工助学工作的难度、质量、时间、影响力等要素。对于勤工助学的工作考核要做到有据可依,并且尽量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并且在勤工助学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

第二,高校应建立勤工助学奖励制度。目前大多用工部门对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按照岗位进行分配酬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很多在工作中表现优异,工作强度大、难度大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奖励。所以,我们应制定一套相应奖励制度,根据劳动强度和完成质量,每月进行一次“勤工之星”的评选,获奖学生在获得奖状的同时,薪酬方面在当月上浮20%,每年如多次获得荣誉,在其工作职位上将得到优先升迁的机会,这样就使表现优异的同学在精神、物质和工作职位等多个层面获得奖励。需要提醒的是,勤工助学的奖励制度,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需要建立一个监管机制,并广泛的征求学生和用工部门的具体意见。

4.注重勤工助学学生的自我提升

勤工助学活动是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当决定参加勤工助学前,应当对岗位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薪酬有一个清楚的掌握。了解清楚后,一旦下定决心,从事此份工作后,那么就应该尽量的去积极地适应工作,为完成工作做出不懈努力。由于不同的工作领域和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受到个人能力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感到十分吃力。笔者认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其实和就业初期非常类似,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前模拟演练。不只是勤工助学,包括就业初期,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自身身份的转变,不再是由老师追着学的学生,而是要靠自身努力的职场人。工作中遇到困难,理想和现实达不成一致是很正常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的积累,不断的挑战,才能够战胜自我,取得成功,这才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最大收获。

三、总结

通过勤工助学这一学生资助工作平台,可以将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提升结合起来,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资助育人功效,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闯敢拼、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成长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上岗贫困生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持证上岗”倒逼父母做个称职家长
父母持证上岗不现实 补上育儿课刻不容缓
『父母持证上岗』建议背后有深意
内蒙古:农畜水产品将“持证上岗”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