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丁春香 胡艳萍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具体落实到高中政治教学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等联系起来,实现教材和现实生活的融合。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当中就提出政治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抽象的政治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为现实服务。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当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打造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政治新课标理念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高中政治要求学生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生活化课堂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以政治基础教学为根本,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把理论观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内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行为。
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就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不管教育改革怎样改,有一点是不变的,政治教学要体现时代特征,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思考和实践,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在各类考试中,尤其是高考政治命题中也突显这“三贴近”原则。高考对学生能力和素养考查也是以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23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的原因,来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2018年全国Ⅱ卷第40题,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2018年全国Ⅲ卷第19题,以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为背景,考查传统文化传承。可以说每年高考题中都会有和生活有关的话题。所以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也是顺应高考的必然选择。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性学习和认知,认为知识只有适应了它所应用的环境,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并完成任务。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实现知与行的结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素材,特别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将政治学科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
在讲授必修一《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影响”一课时,以中美贸易战为背景设置情境问题:1.中国政府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关税,会对其价格带来什么影响?2.进口美国大豆价格上涨会对他们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3.国产大豆和进口美国大豆之间是什么关系?进口美国大豆价格上涨会对国产大豆需求带来怎样影响?4.进口美国大豆价格上涨,会对中国大豆种植以及对它的上、下游产业会带来什么影响?之所以选择大豆价格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学生身处北大荒,一些学生家庭从事大豆种植和加工,学生对大豆价格变动比较关切,容易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问题链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在讲必修三《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时,笔者用有关北大荒开垦史的图片并配上文字解说,再现了垦荒初期拓荒者们异常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场面,当时人们搭马架、睡地铺,风餐露宿、忍饥挨冻,每天在地里摸爬滚打十七、十八个小时。正是他们用汗水和青春甚至是生命扛起了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中有老红军、抗日英雄、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转业复员官兵,有朝气蓬勃的知青,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不计名利、不计报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把昔日的荒无人烟的千古北大荒变成了今日富饶的北大仓。学生被这样震撼的情境深深的触动了,有的同学忍不住流出了眼泪,他们看到了前辈们为造福国家、造福人民而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作为新一代的北大荒人深知自己的历史使命,要继续坚定的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让这座不朽的北大荒精神丰碑,永远镌刻在世世代代北大荒人的心中。
在政治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影像、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实物等,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生动的、逼真的生活画卷。
在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教学中,分别用两首歌作为本课导入和结尾。在课开头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听歌猜歌名,学生猜出歌名后,介绍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在当时走进新时代,只能说是一种梦想和憧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现实,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引出本课主题。在讲到“两个一百年”目标时,党和国家为中国梦的实现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你能否为你的梦想也制定一个时间表呢?你的2021……,你 的2035……,你 的2050……,带领学生畅想未来,实现梦想靠什么?——奋斗。无论是实现中国梦还是实现我们的个人梦,都要靠努力与奋斗,我们都在追梦的路上。一首《我们都是追梦人》送给努力的自己。这首歌是春晚弘扬主旋律的主打歌曲,由学生喜爱的明星演绎,能让学生迅速产生共鸣,学生潜移默化接受歌曲中传达的积极信息,把它转换成奋发努力的积极力量。把生活中的歌曲引进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轻松愉快的形式传递教学内容,能拉近学生生活与课本的距离。
再如,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人的认识从何来”,在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时,教师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猜测它是甜的、酸的还是酸甜的?学生会说尝一尝,尝一尝的过程就是借助人的器官(工具)与苹果(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苹果)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实践获取对苹果味道的认识,通过实践检验当初的猜测是否正确,借用一个苹果,把抽象的哲学理论知识简单化与形象化,学生更易于理解,课堂气氛也烘托出来了。
当代构建主义理论集大成者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政治课要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思想政治的天空,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问卷调查”“新闻播报”“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和“社会实践”等学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当中,使政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由他们亲自去体验和感悟,将书本知识激活。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除了读书学习之外,还要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开展《每周新闻播报》活动,为学生了解外面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每周晚自习前10分钟,由学生代表做新闻播报,介绍这一周的时事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事件,并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时事分析。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更关注国家大事、身边事,并能将这些新闻作为载体,把书本知识融汇其中,很好践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样的理念。
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树立正确消费观”一课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一项活动作业,由学生对中学生消费现状做问卷调查,并对问卷做出总结性报告。该调查问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普遍感兴趣,参与热情度比较高。首先学生结合自身消费实际,亲自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和形式,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和严谨性。在问卷具体实施环节,检验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在最后总结阶段,学生通过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通过此活动,不仅自觉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对自己消费行为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远远超过老师说教的效果。
在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中,开展学生走基层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进村(居)委会,了解本村村规民约(章程)以及本村村务公开情况,采访村(居)民是否参加过村(居)委会的选举,是否愿意参加,你心目中的当家人是什么样的?村里的重大事项,是怎样决定的?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用活了“民主管理”的书本知识同时,也了解到了我国基层民主管理的现状。
以上观点是笔者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相关理论的研读,再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总结的一点肤浅的体会,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学生又是有个性化的生命体,无论是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还是让学生走进生活,获取知识,用活知识,都是一件极其有难度的事情。可以说,政治教学生活化这条道路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