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凯
例题:地球的直径为12756千米,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这是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一节课中的一道例题。正当我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千位上是2,小于5,把它和右面的数全部舍去改写成0 ”时,有位学生一脸疑惑地问:“老师,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满5,难道不可以向前一位进1 吗?”“题目求的是大约多少万千米,也就是要省略到万位,就得看尾数的最高位千位。”我又耐心地解释,可他仍然似懂非懂。“远水解不了近渴!”另一位学生嘴里不经意地迸出了一句话,“百位、十位、个位都满5,最多也就接近1000,也不够10000 的一半5000 啊!”这位学生的解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的笑容。前面那位有疑惑的学生也频频点头,紧皱的双眉终于舒展开来。
好一个“远水解不了近渴”!我由衷地赞叹,这可是儿童原生态的语言,尽管粗糙,但极其生动。刚才我自认为讲得很透彻、很规范,可学生却听不懂!我不禁心生惭愧,年复一年,我究竟说了多少儿童能听得懂的话?日复一日,儿童的世界我究竟又能读懂多少?
接下来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整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得到的近似数是3 万,那么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学生解答后我又开始完完整整、规规矩矩地讲评:“要想最大的话,它肯定大于3 万,也就是3 万多,尾数的最高位即千位上必须小于5 便于‘四舍’。为了确保这个数最大,千位上也只能是4,百位、十位、个位都写上9 就好了,这个最大的数是34999;要想最小的话,它肯定小于3 万,也就是2 万多,尾数的最高位即千位上必须满5 便于‘五入’。为了确保这个数最小,千位上只能是5,百位、十位、个位都写上0 就好了,这个最小的数是25000。经过如此详尽的讲解,学生多多少少也能理解,但课堂总觉得缺少一丝生机、一份童趣。于是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总结:“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来描述根据近似数求最大数与最小数的方法吗?”平静的湖面顿时掀起了层层涟漪,学生思维的小舟纷纷起航。有的说:找最大数,头与近似数一样,尾都写9,并且把尾的最高位去掉5;有的说:找最小数,头比近似数少1,尾都写0 并且把尾的最高位加上5。有的说:找最大数,大头小尾,大于近似数,但尾数尽量要小些,便于“四舍”;有的说:找最小数,即小见大,小于近似数,但尾数要大些,便于“五入”……学生们尽情地放飞个性,用不那么严谨的语言诠释着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此时此刻,我也深深地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感动,幸福地沉浸在儿童数学学习的世界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创新学习的快乐。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过:“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的确如此,数学知识是严格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是不严格的、非系统的,甚至是粗糙的、带有点错误的。这就决定了尚未具有严格思维的儿童难以接受与理解严格的数学概念。由此,我想到了教师为何不去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数学的呢?其实,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是对自己原有生活经验或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解读,他们幼稚的想法、粗糙的语言正是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的坚实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儿童不严格的理解,就很难有儿童严格的理解。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赋予儿童自主学习的权力,给他们创设说自己话的平台,切实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当然,教师也要注意适度、适时、适当地把儿童的生活语言与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沟通和对接,促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真正实现让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的世界,善待儿童的生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