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福(特级教师)
数学课堂不能只是少数学生参与,要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数学课堂。没有每一个学生的真正参与,所谓的“好课”只能是“上得好”,而不是“学得好”!那么,怎样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数学课堂呢?
第一,课堂参与的形式不只是“课堂发言”一种形式。一般地,选择班级进行公开教学时,教师都会特别在意这个班级的学生发言是否踊跃。因为,发言积极才会避免课堂“冷场”。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次提出学习任务,都会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想法。课堂往往会被少数的几位“学霸”占有,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听众”。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表格、图形、实物、文字、符号等进行多元表征,而不只是口头表达一种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后,应让学生先尝试着自主记录思维过程,让他们的思维“看得见”;再由教师捕捉可以用来对比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记录单,用于课堂的深入讨论,这样教学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第二,课堂参与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研究的全过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不是局限在某一学习环节中,而是要能经历数学知识研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研究方法的体验。因此,数学课堂中要通过设计目标明晰、思维开放的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经历自主的探究活动,充分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数学化的方式外显出来;其三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被教师关注并作为重要的“资源”,用于全班交流;最后是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对大家的学习成果进行分类、补充、完善,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知识研究的全过程。这样教学,每一个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更是课堂学习的创造者。
第三,课堂参与要引导学生充分对话促进深度参与。课堂学习就是引领学生与教材、教师、同学的深度对话,从而获得良好发展。但是,在数学课堂中,有些教师只顾与个别学生对话,每次的提问都直接指名一位学生回答,然后就此进行指导点评。叶澜教授称这种课堂对话为“打乒乓式”的师生对话,她倡导要把课堂评价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上海悦远教育的陈洪杰老师,提出了“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儿”的实践策略,即先呈现几位学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想法,然后通过“你都懂吗?”“你能分分类吗?”类似的提问,引导学生互动对话,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