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激发 有效呈现
——以考场议论文写作为例

2019-01-10 10:51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辨析考场议论文

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必须思维视点高,但是,在考场议论文写作中,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常常流于形式,缺少逻辑性以及深刻的道理。笔者结合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经验,谈一谈议论文写作的思维激发以及在考场作文中的有效呈现。

一、辨析概念,明确观点

写作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进行双重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主要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现”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弄清材料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实现从“物”到“意”的转化。江苏卷的考场作文注重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学生在写作之前只有弄清楚核心概念的内涵,才能保证作文的观点不跑题。

首先,可以通过阐释法界定概念。比如,以“成见”为题作文,可通过阐释法得出:“成见”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成见”的词性会发生变化。比如刚刚播出的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人们对哪吒是有成见的,犹如一座大山让人无法搬动,可见“成见”往往是种僵化的思想。

其次,通过找相近或者相反的词界定概念。比如“成见”,可以找相近的词“偏见”进行辨析。所谓“偏见”往往指根深蒂固的不变的认识,是很难改变的。通过对两个相近词语的辨析,可以很清楚地辨析出“成见”的内涵。如果在文章中将两个概念进行阐择,可以使文章的思维更加辩证。

二、紧扣观点,多维提问

明确观点后,学生常常会觉得无话可说,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内容形式单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对论点的多维思考。课堂上,教师需要让学生永远处于不愤不启的思维状态,激活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中心问题,逐层地设置相关的小问题,寻找写作思路的突破口,从而将思维引向更深处,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想境地。现以下面的文题为例。

文题: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作文。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

可以围绕核心观点“土地”由表及里地设置以下问题:①土地的内涵是什么?②土,地之吐生物者也,是什么意思?③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是什么意思?④为何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可以逐层梳理,形成以下思路。

①地—生万物—自然规律—万物生

②土地—不同地域—不同的人—不同性格

土地—文学—文学中的意象—中国文学中的土地意识

③土地—粮食(高粱、大豆、小麦)—衣食住行—敬畏土地—反思今天对土地的态度

④土地—万物生长之根—人的根—乡土情结

通过层层设置问题,用感悟收获知识,用示范融会贯通,进行思维的拓展。

三、联系现实,事中抽理

在议论文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事例,但是缺少说理的过程,致使议论文说理论证缺少一定的逻辑性。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学生思维阻滞、习惯就事论事造成的。

首先,联系现实,进行事中抽理。比如,作文题“边界”。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播放当下宅男宅女的生活短视频,然后让学生从中概括出道理。学生会得出对“边界”的以下理解:

生一:这里的“边界”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道栅栏”。

生二:这里的“边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或者人与人之间无形的“异样”,或者不同的性格、个性、兴趣或爱好,等等。

其次,借助素材,提炼中心。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素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将作文引向深处。比如,以写“风景”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课本,对相关的素材归类。部分学生得出“毛泽东与风景”“王维与风景”“范仲淹与风景”,等等。然后教师结合相关的观点整合出了以下文字:

中国古代文人只能局限于“庙堂”与“山水”之间,虽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但更多的却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仕途慨叹,胸襟只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本中素材和语言进行了重新整合,然后紧紧地扣住观点进行论证,做到了有理有据。

总之,议论文写作需要激发思维,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效呈现,这样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需要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思维,写出有独到见解的议论文。

猜你喜欢
辨析考场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