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

2019-01-10 03:56孙慧明李成华王振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医药学学术思想医家

孙慧明,李成华,王振国,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2.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济南 250355)

1 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洪静等认为,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主张和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并有一定历史影响和公认度的学术派别。[1]”

王振国等指出,中医学术流派是“在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由于不同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和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2]。

2 中医学术流派的社会功能

中医药学在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中医药在疾病的治疗、防治和养生方面都是有效可行的。中医学术流派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产生。历代各家中医学术流派的学说思想与临床治疗经验代代相传,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创新,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社会繁荣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 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思想技能功能

中医学术流派具有传承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授和继承创新两方面。一方面,传承是前人将医学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传授给后人。每个重要的中医学术流派都有极具威望并博学多才的师者,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将本派的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技能薪火相传给学生,为人才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培养出一代代的中医人才。另一方面,传承人在对前人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学习总结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使本流派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光大。如果没有众多的弟子对流派的传承弘扬,就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而不能称其为一个“流派”。

传承是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能够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家徐之才,是徐氏医学世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齐鲁医派家族传承的典型,徐氏自五世祖徐熙开始,八代之中出现了11位名医,成就了中医世家[3]。金元时期,张元素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也就是易水之学。张元素将学说思想传给李杲和王好古,李杲又将张氏的学说传授给了罗天益。到了明代,薛己、李中梓、张介宾等医家私淑张元素和李东垣的学说,后来又有赵献可私淑薛立斋之学。经后学弟子们不断发挥,最终形成了汇聚众多著名的易水学派。

2.2 中医学术流派凝聚人才功能

中医学术流派有凝聚人才功能。派别需要有一个群体围绕核心人物汇聚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学术流派既要有代表人物与标志性著作,还必须有一定的追随者和实践者。判断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标准之一就是:“围绕一位或者几位代表医家,通过亲炙或私淑等方式,继承并不断创新补充其原有学术思想,对某一个领域的学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一个持有相同或相近观点,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体”[4]。中医学术流派就是将具有相同观点和共同信念的成员有机地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医家群体。因此,中医学术流派具有群体性和凝聚力。

各中医学术流派都汇聚了一群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医者,他们将理论研究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阐扬本学派的学说观点,并用来指导临床诊疗实践。以秦越人(扁鹊)、淳于意(仓公)、王叔和、徐之才、钱乙、成无己、黄元御等为代表的齐鲁医家,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齐鲁医派[5]。钱塘医家张卿子开创的钱塘医派,以侣山堂为活动场所进行讲学、研究和诊疗活动。据相关史料记载,在侣山堂学习者有数十人之多,老师有张志聪、张开之、沈亮辰等当时负有盛名的医家,培养了高世栻、莫仲超、朱济公等一大批医术超群的学生,钱塘医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大家,有效地促进了钱塘医派的传承发展[6]。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在江苏常州孟河一带逐渐形成的,以费、马、巢、丁四大家族为主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清末民初时期在全国影响很大,学术思想流传很广,影响至今不衰[7]。

2.3 中医学术流派驱动思路与方法创新功能

中医学术流派具有驱动思路与方法创新功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争鸣与渗透,促进了中医学术的传承发展、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临床疗效的稳步提高,是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8]。不同流派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生存发展的竞争环境,促使各流派在保持本学派原有研究方法和学术特色基础上,对本派学术观点、诊疗方法和治疗用药等方面不断深化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医学流派。中医发展史上形成了扁鹊学派、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和中西汇通学派等传统学术流派,也出现了钱塘医派、孟河医派、岭南医派、新安医派、永嘉医派、齐鲁医派、湖湘医派、吴中医派、御医学派等地域性学术流派,还有妇科、儿科、骨科、针推、外科、喉科等专科流派[9]。

一个学术流派想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既需要保持自身特色,还必须对原有学术思想及诊疗方法不断深化发展。一个新的学术流派的形成,也是以提出新理论、新学说和新方法为标志,这就需要对当时医学界存在的重要医学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与看法。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开辟了诊治火热病的新路;张元素、李东垣脏腑辨证和遣药制方的理论创新,使临证用药有了一整套理论的指导,使补气法在诊治内伤病方面扩展了应用范围;张从正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各类疾病,注重发挥 “攻邪论”的临床实践特色;朱震亨对阴、阳、火、热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注重病理与治疗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滋阴降火治疗理论[10]。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前人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主张与诊疗方法,如龙江韩氏妇科注重肝肾,提出“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辨证理论[11];岭南罗氏重视阴阳气血,独重脾肾,善于运用活血、养阴之法[12];上海朱氏独重奇经八脉论,提出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以调肝为首要[13]。

中医学术流派促使医学大师代代涌现。中医理论学说和临床诊疗方法的创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名中医,如宋金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开创的河间学派,为后来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温病学说有重要影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医学大师,对后世中医发展影响深远。

中医传承发展还推动了学科建设。每个学科的创立发展,都汇聚了有名望且博学多识的医家,他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只有对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不断研究、继承与创新,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

总之,中医学术流派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学理论,提高了医家诊疗疾病的能力,推动着中国传统医学从学术理论到临床实践技能的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和文化特色,推动了中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医药学学术思想医家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以周口店石英制品和丁村尖状器为例 裴文中学术思想初探
中医药学名词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