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文化互补式”双语教学模式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①

2019-01-10 02:52李亦文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范式双语文字

李亦文 薛 琳(南京艺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是近十年来产品设计专业在外观造型设计类课程基础上拓展出的一门与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相关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从产品市场定位、产品运营策略,再到产品设计行为管理的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站在全产业链的高度开展产品创新。该课程与西方工程类工业设计专业中的“New Product Development”和“Product Developing Design”课程有相近之处。清华大学2003年首次引入并出版了由Kevin N. Otto 和Kristin L.Wood 所著的《Product Design-Techniques in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原版教材。这本原版教材在理论上开阔了中国产品设计教育的视野,并且为中国“产品开发设计”类课程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产品开发设计”课程开始于2009年,在教学目标上除了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还注重结合汉英双语教学的特定形式对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宽。

回顾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虽然碰到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始终坚持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仔细研究中国双语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把“如何体现汉英双语教学的价值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逐渐发现汉英双语教学可以作为启迪“中西文化互敬、互补、相融”,促进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开拓出一种配合创新型“产品开发设计”人才培养的“文化互补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中西思维范式互补、中西问题落点互补、中外学生交合互补”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有关中国双语教学的问题思考

就国际规范而言,双语教学是指用第二语种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模式。现如今双语教学模式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即用除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作为辅助教学语言;第二种是“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即采用母语教授一些科目,用第二语言逐渐代替母语教授一些科目;第三种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即逐渐用第二语种完全代替母语教学。[1]不管是哪一种,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教学的媒介语,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门外语(第二语言)的应用能力。成功的案例有加拿大东部魁北克省的“英语与法语”双语教学实践以及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汉语与英语”的双语教学实践。

可是在中国大陆,虽然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并且一直延续到大学,时间跨度有十多年之久,但这种英语教学是与学科脱节的,并没有将英语作为具有实际应用功能的第二语言来对待,所以中国大陆的英语教学并不属于双语教学类型,因此,教学效果普遍出现“英语成绩”与“英语实际应用和沟通能力”不对称的现象。

中国大陆真正的双语教学(这里不包括在中国所开设的国际学校)应该说是开始于200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高教[2001]4号文件。文件中提出了“积极推动使用英语及其他外语进行教学”的指导意见。[2]

在高教[2001]4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中国大陆高校的双语教学在2001年后相继开始,但这么多年过去,褒贬不一,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当然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是教育部的文件不够完善,对双语教学的涵义界定不统一;另一方面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3]很明显,高校的双语教学在中国大陆还处在探索阶段,亟须各高校从各自学科和专业的角度加以实验,探索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从2009年起就是本着这一目的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艺术院校的设计学科则是起步较早的。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产品开发设计”汉英双语教学主要采用原版教材《Product Design-Techniques in Reverse Engineering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清华大学2003年出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设计课题展开。课程重点聚焦在培养学生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敏锐的市场触角和更全面的问题意识。

起初由于我们缺乏对双语教学价值的理解和合理定位,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度依赖于语言层面“互译”,使得教师在语言上的互译和解释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冲淡了产品开发设计创新理论的讲授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解读和探讨。结果把一门产品创新设计课程变成了一门英语提升课。课程没有能够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所建树,最终偏离了双语教学的概念和价值。

二、有关双语教学的价值思考

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产品开发设计”汉英双语教学不仅是单纯汉英语言能力提升教育;还应该是从语言属性出发,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上讲,“汉英双语教学”可以作为一种在差异化文化碰撞和互补框架下,建立学生跨文化思维的教育模式。因此,对于“产品开发设计”汉英双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教育层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产品开发设计创新原理的基础上,主动探讨西方文化背后的思维范式,并且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进一步解读中西文化差异和思维范式优势,从而建立起具有“中西互补思维”的创新意识。

1.有关语言文化属性的启迪

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以及宗教信仰诸因素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汇聚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思维范式。所以,语言不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就汉语与英语而言,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语言发展历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文化。因此,作为“产品开发设计”课程的汉英双语教学,挖掘“东方”和“西方”民族语言中所汇聚的文化内涵,解读“东方”和“西方”文化在思维范式上的差异,也许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衡量“产品开发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价值的重要指标。

从语言文字的构成来看,“字母文字”英文与“形意文字”汉字相比显得更为简单,包含了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而作为相对复杂的汉字,很明显它包含了相对“黏合”的文化特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面积和中国差不多的欧洲,之所以很少有统一的时候,与他们所采用的相对独立性的“字母文字”有关。而中国虽然有太多相互无法交流的方言发音,但由于汉字的纽带作用,在大中华各民族中能无障碍沟通,所以促进了大中华文化的融合和祖国文化的统一。[4]

从语言文字的属性看,“形意文字”汉字的“表意性”更具传承优势,但文字的创新却比较困难,就中国汉字而言,创造新字的概率很低,所以只要我们识得繁体,就可以阅读中国上千年的古文,并能够了解大意。但是由于汉字的黏合性和稳固度,却抑制了语言使用者们的创新意识。而“字母文字”英文的“确意性”更具创新优势,但传承却比较困难。“字母文字”的简便性意味着新创一种文字比较容易,所以现在世界上的“字母文字”有数十种之多。无论是各“字母文字”之间,还是同一种“字母文字”之间,它们的传承关系并不紧密。就英语而言,300年前的英文,对于今天的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育的英文使用者,就是天书,虽然你能够读出来,但你根本无法知道它们的含义。不过,由于“字母文字”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却对于语言使用者们的创新意识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多数语言学家认为,人类文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象形文字”“形意文字”“字母文字”。汉字属于第二个阶段的“形意文字”,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字母文字”属于第三个阶段。不过从文化的角度,我认为“形意文字”与“字母文字”之间不能简单地进行高低阶段之分,因为“形意文字”与“字母文字”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范式和智慧,所以都值得我们保护和尊重。

因此,作为设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我们应该从语言的文化属性出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首先,应该重视语言的“本语”思维。从文化差异的视角,“本语”思维是对汉语和英语真实含义理解的最佳途径,所以在具体的双语教学中应努力淡化“互译”思维惯性,重视“本语”思维是第一步。

其次,应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特别是在价值观、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社会习俗、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含义的辨识度和确意度。

其三,应该重视对中西文化背后思维范式的学习。语言文字的形成来源于人类思维,并促进了相应思维范式的形成。今天人类之所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无疑与人类所拥有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以及与之相关的思维范式有关。所以汉英双语教学应该把思维范式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对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

2.有关语言思维属性的启迪

由于语言形式的不同,形成了中国人以精神为基础的“重整体”和西方人以物质为基础的“重分析”的思维范式。[5]这种在思维范式上的分道扬镳,给中西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特质。

英语,作为拼音“字母文字”代表(现今多数国家的文字为拼音文字,特别是西方国家),其语言文字的特征是把发音与字母文字关联体直接相连的“确意”语言形式。从语言形成的构造来看,属于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的产物。由于该类语言的长期使用,滋养了以西方人为主体的“重分析、讲严谨、善创新”的文化属性,并且促进了西方人在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方面的长足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也包括我们所讨论的“产品开发设计”。

而作为非拼音的“形意文字”代表的汉语,其语言文字特征是以原始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语言形式。从文字的基本构造来看,源于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其显著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密切联系,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属于整体思维或综合思维的产物。

由于中国汉字所具有的“黏合”性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重“综合”轻“分析”的价值导向,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精神至上的世界观。在整体看问题层面(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合作共赢等方面),中国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由于西方“字母文字”具有的“独立”性特质,造就了西方文化重“分析”轻“综合”的价值导向,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以人为中心”物质至上的世界观。因此,在逻辑化看问题层面(在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征服自然等方面)西方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见,人类语言与思维的互促性,共同影响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逻辑思维和整体思维是人类发展互补共生的思维范式,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从汉英“本语”思维的文化视角去认识“整体思维”中的变化论、矛盾论、中和论和“逻辑思维”中的同一论、非矛盾论和排中论,就能够从汉语中体会到深厚的“折衷和谐”文化;从英语中感知广阔的“绝对因果”精神,这将是汉英双语教学的价值所在。

就“产品开发设计”课程而言,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设计实践,让学生正确解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分析法”中,有关“独立”“隔离”概念的精髓。针对研究对象较为简单,影响因素较为单一的产品具体设计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采用“逻辑思维”,以避免东方文化中常出现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让学生进一步解读以“整体思维”为基础的“综合法”中,有关“黏合”“贯通”概念的精髓。针对研究对象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为宽泛的产品系统设计及整体评估环节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采用“整体思维”,以避免西方文化中常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虚实制衡的效果。

因此,代表了世界语言文字两大类文化的汉英双语教学,除了要提高汉英语言的读写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尊重中西民族语言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汉英语言文化背后的思维范式和价值体系。这样我们就能够充分发挥好汉英双语教学中的文化优势,从而促成学生“文化互补”“思维变通”“勇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文化互补式”双语教学模式

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所尝试的双语教学是从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英语为辅助教学语言的“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开始的,为了更好的贴合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我们逐渐探索出淡化语言互译,强化“本语思维”,注重培养中西“文化互补”的双语教学模式。文化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维范式的互补”。在汉英双语教学中,我们有目的的从中英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中西思维范式上的差异。使学生从语言文化属性的角度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学习背后的思维范式,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的“中西互补思维”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会把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和产品开发设计(New Product Development)这两个概念拿出来,从中英语言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讨论。学生发现,从西方分析思维的文化视角,“产品设计”是特指有关产品本身的设计,其划分可细化到产品的功能特征设计、产品的形态特征设计、产品的材料和工艺特征设计、产品的语义特征设计、产品的交互特征等的设计。这种拆分化的可分工合作的设计形式在中国产品设计(造物)中并不多见。在中国综合思维的文化视角下,没有“产品设计”之说,多以“造物”或“制器”代之,意指产品的整体营造。紫砂艺匠设计一把紫砂壶,其实就是营造一把紫砂壶。整个营造过程是不可拆分的,其受用者需求、壶体外观、结构和制造工艺是一体化思考的结果。可见,在中国“产品设计(造物或制器)”的概念更接近西方的New Product Development(产品开发设计)的概念。通过这类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了汉英语言上的不同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宽度。

第二方面是“中外学生的互补”。我们认为,中外学生混班式学习要比单一中国学生搭班的效果更好。因为中外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会直接体现在具体教学中,他们在面对同样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本语思维”是自然的,这种中外学生之间在思维范式上的碰撞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之间即时性的“本语思维”交流,比任何理论教学和通过教师翻译来得更为有效。这种面对面的情景交流能够很自然地淡化双语互译,让中国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英语的“本语思维”状态,并且能够较为自然地过渡到“中西互补思维”的状态中。实践证明,中外学生在面对同一设计课题时,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表情中很快看到西方学生的逻辑化直线型分析思维和中国学生整体化螺旋形综合思维在具体课题设计实践中的有趣碰撞,这种文化差异下的“互敬对立”和“互补共生”现象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在如何实现混班式双语教学问题上,我们主要是通过海外留学生(交换生)来开展混班式双语教学。

第三方面是“问题落点的互补”。我们在课题项目的设计上,注重中国问题与西方问题的并置。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化性、地域性、国际性和创新性。我们会引导中外学生针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市场的角度提出问题,无论是中国的问题,还是西方的问题,无论是现在的问题,还是未来的问题,中外学生都必须共同面对。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外学生在问题落点上的差异,以及在文化互补中出现的创新冲动。这种中西问题并置的课题设计,加大了中外学生在思维范式上的碰撞和比较,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中西互补思维”探索,使中外学生逐渐学会了在文化差异下的相互尊重和融合创新。这正是我们双语教学所期待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开展汉英双语教学,与其他同语种的双语教学不同,具有特殊的“文化互补”意义。特别是在设计类专业开展汉英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汉英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汉英语言背后的“本土文化”和“思维范式”。实践证明,注重“文化互补”的双语教学,在扩大中外学生全球视野的同时还很好的启迪了学生对“国际设计范式”的理解和对“中国设计范式”的思考。因此,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所探索的中西“文化互补式”汉英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教学实验,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此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范式双语文字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文字的前世今生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热爱与坚持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