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军
今天要重新构建古典油画的材料和技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古典油画的材料和技法主要来自于少量存世的手稿和史料以及现代科学分析的结果。这些科学分析的结果更注重材料方面的研究,距还原到古典大师的具体的画法还有一定的距离。手稿和史料也只有对作画步骤的简要描述,以及一些配方和调色板上色彩的排列等等,而更重要的像工作室里有关技艺传承方面在史料中却鲜有记载。
古典油画与亚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欧洲盛产亚麻,亚麻籽油是古典油画中重要的媒介剂,而亚麻纤维织成的画布在古典油画中被广泛使用,其布纹的肌理效果成为古典油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早期古典油画大师在木板上作画,因尺寸上的限制,很快被亚麻画布所取代。15世纪末亚麻布在意大利流行起来。意大利北方气候寒冷,室内窗小墙面多,对画幅尺寸的要求较大,这也是古典大师改用亚麻布的原因之一。亚麻纤维来自植物杆皮,其中粗糙纤维用于制造绳索,细长的纤维纺成细线,然后织成亚麻布。画布横竖方向的织线形成了紧密的网格。亚麻布质地坚硬,织线交叉处造成的凸点形成了独特的质感的肌理效果。织数是衡量画布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
古典油画采用油性底子。古典原作修复时通过提取颜料标本做成切片来检测古典油画画布底子的制作方法。在这之前,有关画布制作最权威的依据来自于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德米亚尼手稿”。17世纪上半叶一位叫提尔多德米亚尼的医生依据与鲁本斯,凡·戴克以及其他画家的交谈记录编纂了此手稿。手稿中记载了如何在木框内拉线绷布,用剃刀剔除瑕疵和线头, 涂一层动物皮胶, 然后用弧形刮刀刮上浅灰色的油性底料。藏传佛教唐卡制作中仍然使用木框内拉线绷布的方式。据说这种技术在15世纪传入藏族地区并一直沿用至今。“德米亚尼手稿”中记载了几种油性底子的配方, 主要包括铅白,少量褐色,炭黑和亚麻油。古典原作的X光片显示了类似的做法,修复人员发现古典油画使用单层或双层油性底子。油性画布底料主要由铅白加少量藻类化石形成的碳酸钙白色细粉,黑色和棕褐色与亚麻油混合而成。碳酸钙粉作为铅白的填充剂,而黑色和棕褐色则起到快干的作用。古典画家一般从材料商那里购买做好的画布,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加一层油性底料来改进画布肌理或底色。油性底子吸油的程度对透明多层画法的色彩呈现至关重要。
园林 2004,60.5 X 55.8 厘米 亚麻布面油彩
古典油画的媒介剂普遍使用亚麻油,少量使用核桃油 和罂粟籽油。古典画家通过使用不同性能的媒介剂来控制色彩的厚薄和干燥速度。原作修复中使用气相色谱 和质谱分析检测出古典油画使用的媒介剂曾经过日晒或加温处理来改变其性能,使其更加平滑光亮,更容易使用,还有一定的快干效果。与其他植物油不同,亚麻油是一种“干燥油”,干后能形成表层坚硬的胶质薄膜。古典油画使用的颜料由颜料粉末混合亚麻油而成。亚麻油与不同的颜料粉混合时干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些颜料干的太慢甚至不干,古典画家通过添加快干剂来获得理想的干燥时间。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 和能量色散X射线照相术发现古典油画所用的颜料里的确使用了一种含铅的快干剂。修复人员还发现古典油画中不同色彩与媒介剂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在画面的肌理上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化学反应造成的颗粒状的肌理效果一度被认为出自画家技术上的精心处理,现在看来不过是这些化学反应形成的颗粒画面表层效果。
古典油画的用色精而不繁。一般调色板上不会超过七八种颜色。古典油画使用铅白。铅白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初才被钛白和锌白取代。铅白较柔和,与其他颜色调和后色调温润,不像钛白和锌白会影响色彩的冷暖取向,干燥速度也比其他白色更快。铅白又称碎片白,与其制作方法有关。荷兰人用卷起的铅皮悬置于盛有白醋的陶罐内, 陶罐在封闭的空间里周围用马粪堆起。白醋与马粪中释放出的化学成分腐蚀铅皮后生成白色碎片,经过清洗和研磨制成铅白粉末。这种铅白色粉颗粒粗细不均,塑造力强于其他铅白。这也是伦布朗作品中独特的肌理效果的秘密所在。长期以来专家学者推测伦布朗作品中这种白色肌理效果与媒介剂中加入树脂成分有关,但是最近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对其所有伦布朗的油画藏品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发现伦布朗除了亚麻油外没有使用任何含有树脂的媒介剂。三次来华传授古典油画的法国画家伊维尔根据卢浮宫修复专家梅洛杰早年的配方制作的含有树脂的“黑油”媒介剂,在今天看来也只是推测而已。因为这种媒介剂会使古典油画失去原有的色彩,而近年博物馆的油画原作清洗后颜色明亮鲜艳如新。人们印象中古典油画那种棕黄色调整是因为上光油中加入了天然或人工树脂所导致。最近的研究发现作为媒介剂的亚麻油在经历长时间光照后不但不会变色,反而在光线下的作用下会越来越透明。
很多古典油画使用的颜色今天已经不为人知。锡铅黄在古典油画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被称为“古典大师黄”。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得到广泛使用。直到18世纪才逐渐被锑铅黄所替代。具有传奇色彩的青金石蓝色今天已不多见。因只有阿富汗出产的矿石颜色最佳,这种颜色稀少而昂贵。由于维米尔在其作品中的大量使用,更为青金石增加了神秘感。朱砂在古典油画中被广泛使用,是自文艺复兴至20世纪欧洲画家调色板上的主要颜色之一。最早的朱砂来自天然汞矿的副产品,公元4世纪中国人首先制造出人工硫化汞朱砂。17世纪荷兰人又使用新的方法生产出历史上著称的“荷兰土方”的朱砂。其制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于费用昂贵,朱砂逐渐被镉红取代。镉红虽近似朱砂,但与其他颜色,特别是铅白混合后无法与朱砂的色调媲美。另一种重要的红色是透明的紫红。古典油画使用的紫红取自昆虫或一种叫藘的植物根部,就如同染布的染料,做颜料时需加入白色粉末以助成形。这种透明的紫红在古典油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不可取带的地位,多用于罩染,也可以与其他颜色混合使用。
油画修复人员使用红外线透过古典原作表层来显现绘画制作过程。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底层素描的探测。研究人员发现很多古典油画的底层有素描稿,以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底层素描最为精细。这些素描底稿一旦确定后很少再有变动。素描本身除轮廓线外,还有明暗的表现。交叉斜线不但明确了暗部的区域和范围,据说还有指引画笔的走向的作用。由于古典油画使用透明和半透明的画法,很多素描底稿的线条依稀可见。从视觉上来讲,这些素描线条巧妙地融入到明暗和色彩的处理中,画面显得细腻而生动,有着独到的视觉效果。
古典大师使用多层画法来取得理想的效果。底层素描后会有底层单色画。通常底层单色画在色彩罩染时不被完全覆盖而成为画作色彩和肌理的一部分。底层单色画在古典绘画中被广泛借助来表现色彩与造型,效果自然生动。底层单色画在古典油画人物肤色处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艺复兴至20世纪直接画法出现以前这种方法一直被广泛使用。委拉斯贵支,鲁本斯,安格尔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底层单色画使用“卡塞尔土黑”,又称“凡戴克棕”与铅白混合形成冷灰色调,将造型与色彩步骤分开,在技术处理上更加合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收藏的安格尔的“单色宫女”就是一张完成的底层单色画。古典画家在底层单色画的基础上进行多层罩染以获得理想的色彩效果。稳定的浅冷灰色使简单的颜色在罩染后变得丰富沉着。这种画法一直盛行至19世纪法国学院主义时期,后来随着印象主义直接画法的出现,这一持续了五百多年的古典油画技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古典油画回潮,通过挖掘与实践,当代画家中出现不少成功范例。纽约画家约翰柯林偶然的机会在大都会美术馆发现委拉斯贵支作品中的底层灰色单色画的使用,随后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尝试,色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品极具古典大师风范。
古典画家擅长在画面用笔处理上寻求变化来获得生动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在画面高光部分使用饱和厚堆的笔触来强调受光面的效果,另一方面用松弛的笔触来表现中间层次的生动,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在边缘线的虚化处理上或重叠,或保留衔接部分底色,来营造画面复杂的空间效果。古典大师在绘画实践上的熟思与考量充分显示了他们对所观察到的光影效果寻求最有效表达方式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我最早关注古典油画还是80年代初上大学时期。当时信息资料匮乏,也鲜有机会看到古典油画原作,很难深入了解古典油画,后来毕业离开学校,与古典油画渐行渐远。1996年我来美国留学是学习后现代和当代绘画的,但1997年初的一趟华盛顿国家画廊之旅改变了我的想法和计划。国家画廊里的古典油画原作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原作画面的质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册中的复制图片缺少了原作最有魅力的东西。通过大量观摩原作,开始琢磨古典油画材料和技法,也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做一些尝试。
我在古典油画肖像创作中使用欧洲专业品牌的单层油性底亚麻画布,自己会再刷一遍油性底料。有时也会根据需要按照“德米亚尼手稿”的步骤和配方自制画布。自己做的画布通常需要放置半年以上干透后才能使用。一般开始用铅笔起素描稿,然后使用狼毫圆头画笔按照素描底稿上的交叉斜线走笔画底色层,铅笔线条自然融入明暗中。在用色上尽量使用古典色彩进行多层罩染,人物肤色以铅白,炭黑,朱砂,土黄,生褐为主,辅以铅锡黄,青金石,紫红等。调色油采用日晒亚麻油,也尝试伦布朗在日晒亚麻油中加入蛋黄的方法来改善日晒亚麻油的属性,使其稠而不粘,运笔更流畅。画面工作结束后至少六个月后才可以上光油。光油不仅是作品完成的标志,还是技术处理上的重要一环。光油在提升色彩透明度上的作用是其他材料和技法无法替代的。画面上的光油日久变暗后可以清洗掉再重新上光。
我的风俗画样式的作品描绘带有叙事性的生活场景。以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捕捉转瞬即逝的生活片断。 通过对动作表情的细致周到的描绘, 表现人们的种种社会常态。这种叙事的风格源于17世纪荷兰的风俗绘画。其对偶遇,闯入,以及打断的场景进行了大量细节的描绘,背后往往带有对性的隐喻。我的作品无意制造这种对性的暗示,而是设法传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诉求与体验,意指个体中的道德与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