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庄”户外建构游戏中引发幼儿家乡归属感

2019-01-10 01:35倪建英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庄建构家乡

倪建英

(江苏省常熟市王庄幼儿园,江苏常熟 215553)

引 言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促进这六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怎样的组织实施、观察指导才是最适宜和最有效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的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其中也包含了对家乡、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在此理念下,我们开展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幼儿家乡归属感培养的实践研究》。不难发现,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恰好为这一研究项目搭建起了桥梁,让我们进一步审视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切入项,从而让幼儿在丰富的活动、灵活的组织、细致的观察指导中积极建构经验,发展核心能力。

“游戏是发展自律和提高语言、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工具[1]。”无论开展什么样的研究,都不能离开游戏这一载体。而当下游戏正逐步打破固有思维,从室内向园外延伸,户外游戏以其足够的空间和场地在幼儿游戏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户外,幼儿可以亲近自然,与大树、花草、泥土成为朋友,也可以尽情奔跑、打闹,享受自由的呼吸和空气。“空间是游戏的前提,它给游戏提供了足够的内容、背景和意义。”户外游戏创造出了有价值的学习机会,让幼儿的创造力、认知力以及身体素质等都得到有益的锤炼。

带着对核心素养、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学习与领悟,带着对园本化课题的研究思索,我们尝试以“新农庄”户外建构游戏为实践基地,展开系列化探究,旨在通过幼儿对多样化的地域生态性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组合、运用,让幼儿成为具有乡味特色游戏项目的实施者、体验者和推动者,深度引发幼儿的家乡归属感。

一、开放建构主题——“新农庄”游戏项目的灵活启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人文、历史等,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本土资源。”江苏省常熟市王庄幼儿园地处农村,资源丰富,是自然的生态课堂。因此我们采用开放理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引发幼儿的兴趣点并建构思路,散步时看到的景致、谈话中说到的话题或者某幅图片引起的关注等,都可以生发成积极的建构之旅,如老街、农场等,在建构中创新思维,在行动中拓展经验,真正让幼儿置身于生活气息浓厚的快乐天地,萌发爱家乡情怀。

“新农庄”游戏主题的灵感来源于一次晨间谈话。有幼儿介绍星期天和爸爸妈妈去“农庄”玩的各种趣事,引发了班内幼儿的兴趣和好奇。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如此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及时让幼儿收集更多的信息、图片,如建筑、植物、动物等,从而对家乡的农庄获得更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展开讨论:“你喜欢去农庄玩吗?看到了什么?觉得农庄哪里最有趣?如果让你们自己来造农庄,都需要什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农庄活动,让幼儿的创意得以施展和延续。

二、设置建构情境——“新农庄”游戏材料的多元撷取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幼儿的游戏过程通常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些趣味、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往往更能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而情境的产生又依赖于材料。不同材质通过不同的搭建方法能建构不同的情境,这为幼儿主动发挥想象力、积极建构情境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一)取道自然,低结构材料蜕变主角

不同的材料会引发不同的游戏行为。华爱华教授认为,低结构材料更能引发幼儿“从他们自主生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2]。在“新农庄”游戏中,鼓励幼儿以小主人的态度收集多种生态材料,如树枝、稻草、鹅卵石、木条、竹片等自然材料,牛奶盒、空易拉罐、塑料水管等废旧材料,并将这些收集到的材料清洗并分类整理,放置在游戏架上,游戏时根据需要自由取放,自行组合。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之蜕变为建构游戏的主角。在户外空旷的空间中,幼儿与这些材料频繁接触,亲密互动,有效地优化了游戏情境。

(二)助力移植,高结构材料演绎完美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游戏开展提倡游戏材料的低结构性和可变性,但并不排除高结构材料的有效加盟。如果运用得当,高结构材料同样也能助力幼儿创新思维,提升多种能力,让幼儿的建构设想日趋丰满。

在“新农庄”游戏开展过程中,涂鸦屋的设计搬迁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幼儿发现涂鸦屋特别漂亮,经过协商,他们把这几幢色彩斑斓又有童趣的童话小屋搬进了农庄中,它与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木栅栏围合成的小院浑然一体,还引发了新创意——屋顶铺稻草。如何在高屋顶上铺设稻草呢?冒险乐园的竹梯此时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孩子们合力搬运架梯,“铺稻草屋顶”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建构项目。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高结构材料经过移植,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巧妙地推动了游戏的进程,也加深了幼儿对家乡资源的喜爱和认知。

三、探究建构过程——“新农庄”游戏指导的持续支持

新农庄建构游戏的实质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它是引发幼儿探索精神和家乡归属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始终以幼儿的发现学习为主线,并通过三个维度的逐层推进,尽可能多地让幼儿与家乡资源亲密互动,从而使其认识家乡、喜爱家乡,并从中发现家乡的美,发现建构农庄游戏的乐趣。

(一)计划预设:改变支持的角度

计划预设的价值在于能给幼儿思考、表达意愿的机会,从而促进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身份与角度,不再以引导者的身份将主观意见灌输给幼儿,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支持幼儿的选择,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使用什么材料等,并鼓励幼儿按照预设实施自己的计划。在实施中,教师应注重观察,收集幼儿游戏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按行程计划—实施—调整—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努力让幼儿成为建构游戏的主人,为后续活动提供支撑。

(二)经验累积:改变支持的深度

建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能提高其空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创造、想象、运用实践的能力等。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持续地探索,例如掌握某种建构技巧,发现建构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产生改变和修改建筑的各种想法,都是经验的累积,涉及各个层面。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户外建构游戏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不断积累新经验。

例如,幼儿搭建的农庄大门太小,人无法进出,他们想要扩大,但建构不稳固,换了几种现有的材料都失败了。他们遇到了“瓶颈”,显得很沮丧,探索陷入了困局,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支持和介入才能推进游戏。因此,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寻找更合适的材料,引导幼儿用空的牛奶箱替换原来的木质积木,并用双面胶、透明胶固定,形成农庄大门。这时幼儿们觉得大门旁边有点单调,于是搬来水桶,插上树枝,建成行道树,使农庄呈现无限生机,幼儿们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幼儿得到启示继续探究,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知识经验,改变了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尝试用多种材料解决问题,知道双面胶、透明胶可以固定物体,相互协作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这些看似简单的经验和技能,其实恰恰就是幼儿成长路径中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三)游戏推进:改变支持的广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重视家园共育。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让更多幼儿参与到新农庄游戏中来,领略家乡的变化和风貌,并持续推动游戏发展,学校尝试改变支持广度,启用家长资源,由幼儿园向家庭蔓延,“寻找农庄的秘密”就成了休息日需要完成的亲子作业单(附案例见表1)。

表1 “寻找农庄的秘密”亲子作业单

可见,家长同样要转变观念与角色,要以幼儿成长的陪伴者、同行者的心态积极支持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这样幼儿才会在有益的活动中学习,感受成长的快乐。

结 语

现代社会,幼儿缺少与家乡自然、人文环境的亲密接触,缺少对家乡独一无二的乡土知识和特色的了解,以“新农庄”户外建构游戏引发幼儿家乡归属情感,是基于对课程游戏化理念、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认识和实践。“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最本真的乡土特色游戏中,幼儿乐于创新,大胆实践,是对成长最好的诠释,也是对家乡最浓厚的归属表达。

猜你喜欢
农庄建构家乡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农庄
玉米人农庄
建构游戏玩不够
农庄里的羊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