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思考

2019-01-09 07:07周铭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创新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并优化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课堂教学既是顺应时代需求,更是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所在。美术学专业在传承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必须成为艺术创新的主体,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以“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有利环境,为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88-02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这一时代潮流将成为当下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话题。美术学专业因其突出的“前瞻性、传播性、创造性、应用性”成为艺术教育中最活跃的细胞因子之一,受到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冲击也尤为突出。

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视域大都聚焦于信息技术发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关高校,而针对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的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研究还鲜有先例。

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地方综合性院校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却日益突出,处置与应对策略更是大相径庭。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地方综合性院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研究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课堂教学对于传统教学的影响

一个互联网、一个移动终端、成千上万的学生、课程任你选、老师由你挑,这就是“互联网+”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正改变着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使知识的来源更广,学习更方便,只要你想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即刻进入状态。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正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唯一核心地位将有所改变,过去教学中流于形式的师生互动将完全改观,通过互联网将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从过去纯粹现实世界的教与学,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可同时进行交流等等。“互联网+”教学降低了教育成本,教育的效率却大大提升,教师的作用因此更加凸显,因材施教得以实现。

通过互联网包罗万象的丰富资源,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同时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更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因此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加一本教案的教学方式必将走向终结。“互联网+”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三、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现状

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环节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师资队伍落后,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缺失,日常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最为先进的也只是依靠多媒体PPT课件进行讲授式教学;

二是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单调的讲授完全不能有效调动课题学习气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

三是教学内容滞后,由于个人思维的长期局限导致视野狭窄、思维保守,缺乏前瞻性和先进性,致使学生作品重复、一层不变,缺乏创意;

四是教学观念老套,教育信息化认识淡薄,逃避新时代新环境的教学变革,甚至公开反对相关智能设备进入课堂,不支持学生通过互联网形式获取新的审美意识,流行元素进行自主学习。

地方综合性院校大都处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再加上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在网络基础设施、师资技能培训、教育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上远远不够。根据对部分院校的调研发现,虽然很多院校实现了网络接入,但教学区的网络基本是关闭状态,更没有安装Wifi,甚至为防止课堂上学生随时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一些院校强制性在上课前统一没收学生手机,这一举措无疑说明互联网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把控能力已经带来了不可逃避的强烈冲击与巨大挑战。

就学生而言,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思维活跃、行为独立、个性张扬。据调查发现,地方综合性院校大都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自身素养良莠不齐,虽然大部分院校都地处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总的来说,对待新生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积极探究自身感兴趣的新文化、新技术、新理念,并希望通过互联网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展现。美术学专业的特点往往要求学生了解时代前沿,具备相应的判断力、洞察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而这一切对于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国际化程度相对滞后的地方综合性院校来说显然不具备优势,而“互联网+”教学可能是弥补这一“先天不足”的最有效方式。

四、“互联网+”背景之下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观念的转变

1.学校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等功能将逐步发生改变,知识产生的功能将逐步增强,受互联网的影响,学校知识传播功能将被逐渐弱化。伴随着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未来学校的另一个功能——知识水平鉴别功能将渐渐增强。

鉴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纷纷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呈现出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地方综合性院校应该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有所作为,美术学专业更应主动接受信息技术的革命洗礼,以涅磐重生的态度出色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美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z.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这让很多教师充满了压力和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现状,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变成一个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的人,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善于学习、以教育教学为乐趣的教師才会将压力转变成动力。只有教师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将热爱教育、善于学习、敢于接受新事物等这些优秀的特质贯彻下去才是最终决定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构建“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模式

1.互联网进课堂

互联网学习是艺术生获取世界新理念、新思维、新观点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就美术学专业来说,面对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传统的传播媒介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与世界前所未有的紧密联通。而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都基本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的学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前瞻性和思路方法都极为局限,可见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更应该抓住互联网这一机遇,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将互联网请进教室,而不是一再将其拒之门外。

(三)课堂讲授与互联网融合的教学模式

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最为反感的课堂教学方式莫过于照本宣季俨念教材”“念PPT”,因此,艺术理论课向来是教师最棘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理论课的教学完全可以一改从前单调的教师讲授,到如今辅以高质量网上教学(MOOC)及分组讨论结合的灵活形式来丰富枯燥单调的课堂气氛,打破和尚念经,越念越困的局面,集中课堂凝聚力,避免和减少课堂上的“磕睡一族”。同时,美术学专业教师应是最新艺术资讯掌握的第一人,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观摩、欣赏和发现艺术界动态及变化讯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开拓创作思路、提高艺术眼界、激发学习兴趣、结合网络流行文化与时俱进地传播新进前沿的艺术理念,这样避免学生课后苦苦寻求艺术灵感,探寻艺术方向,赢得学生的认可并占有课堂主动权。

(四)培养学生互联网自主学习模式

美术学专业不同于一般技能型专业,它的优秀成绩绝非一时一地的技能传授和掌握,而是需要一定艺术修养的沉淀与积累,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感到基础薄弱,视野局限,思维封闭,即使教学内容再前沿,方法再先进,还是有相当一部份学生学习吃力、进步缓慢。究其根本,实际就是源于周边生活环境的传统与封闭,造成日常生活中接触面极其狭窄,缺乏综合广泛的艺术熏陶与见解,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提供观摩和参考的艺术作品终究是有限的,教师一人孤掌难鸣,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则尤为重要。互联网最大限度克服了位置和距离给地方综合性院校帶来的不便,是拉近学生与社会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同时,互联网有着较书本更便捷的知识交互性,使得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越来越得心应手,并就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无限别样的研究资讯和创意启发,帮助学生高效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五)互联网创新实践

美术学专业因其强调技能性、实践性、创新性,而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美术学专业的师生理应成为高校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围绕项目主题,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素材,甚至与名师、同行等校外专业相关人士沟通交流,打开思路,养成创新习惯,力求不走寻常路,并且努力为创意去大胆实践,营造“创新性”的艺术课堂氛围,变被动、机械、聆听式学习为主动、发现、体验式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并优化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学专业课堂教学既是顺应时代需求,更是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所在。美术学专业在传承中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必须成为艺术创新的主体,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以“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有利环境,为地方综合性院校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动力。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一般项目“地方综合性院校“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题论文。

作者简介:周铭,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