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敏
摘要:民歌是一种在劳动人民之中广为流传的歌唱艺术,其地域特色明显,并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将对于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中蕴藏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以期推进对其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和掌握其在江淮分水岭地区人们生活中的民俗价值和存在价值,并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区域民歌的关注。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 民歌 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28-03
每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不可重复的系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傳统,这体现在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角度对民歌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把握民歌的音乐艺术特征,从而加深对民歌的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种类丰富,并且可以充分的展现出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本文写作目的便是深入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内在文化属性。
一、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地域特质
江淮分水岭地区可大致分为皖东地区、皖中地区和皖西地区。皖东地区主要分布于滁州地区定远县、天长市、明光市等地;皖中地区主要分布于淮南、合肥等地;皖西地区主要分布于六安、霍邱等地,还包括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等地。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地区处于平原和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它们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因此,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特点便是在民歌中体现了南北交融。该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容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各个区域之间均有着其特色曲目,例如《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慢赶牛》《采茶歌》等,体现了当地传统方言和古韵华章。
(一)江淮分水岭地形对于民歌的影响
淮河流域地理特征、生存环境、原住民的分布、历史的衍化以及人文环境变迁等因素,造就了淮河流域特有的文化,而这种过渡性和融合性的文化属性造就了淮河流域的民歌在调式、音阶、节奏、旋法、音域、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具有着显著的过渡性、兼容性和区域性特征。尤其是皖西地区的民歌是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中旋律最具特色的地区。皖西地区民歌的旋律起伏大、音区高、节奏自由、句子比较长。在旋律中,常使用连续高音使得皖西地区的民歌较为尖锐洪亮,刚柔并济,体现了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一大特色。
(二)江淮分水岭方言对于民歌的影响
由于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化背景,加之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所带来的文化大交汇逐渐形成了该流域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在形式上呈现多种形式民歌的交叉和共存,其中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便对于民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江淮分水岭地区虽然分为许多的区域,但这些区域的方言都历史悠久并对当地的民歌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开始向东向南发展,从关中地区到达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多次的民族迁移,使得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方言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仍然频繁,北方游牧民族向南侵略,中原学者和人民为了避免混乱向南迁移。江淮、江南地区受到中原语言的影响,特别是长江两岸。江淮之间的战场是主战场。作为一种战争手段,军国主义者经常调动人民进行开垦。长江以南的镇江一带是难民居住的主要区域,有许多人住在一起。所有这些都是导致语言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明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方言初步定型,民歌的演唱语言在初步的确立。在民歌中,北方地区的民歌使曲调更直(多为“一词一声”),曲调根据歌词进行调整。在南部语言区,为了协调歌词的音调,曲调的曲折增加,“一词多调”或声调的临时变化现象增多。
(三)地域民间审美对于民歌的影响
作为地域文化的直接物化表象,民歌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更与人们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劳动习惯、生活习俗以及语言音调等众多文化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存在的体系,每一个民族都具有表现于特殊价值体系中的特殊文化传统,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民歌文化背景可以进一步的把握民歌的音乐艺术特征,从而获得对民歌的深层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地理特征、生活环境、历史演变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促成了淮河流域独特的文化,这种过渡性的、综合性的文化属性,为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淮河流域的民歌,特别是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在形式、规模、节奏、曲调等方面,在音域和音乐结构上也有明显的过渡性、兼容性和地域性特征。例如皖西民歌之中的《长工苦》就是讲述当地旧社会时期劳工的悲惨生活,综合了南北方的区域特色,是地区审美的综合体现。对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地域民间审美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文化属性并进一步的研究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风民情。
二、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和空间特征。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具有这一特点。它们是江淮地区传统音乐的主流文化。虽然也有歌剧、民间器乐或其他形式的音乐,但民歌以其突出的文化属性脱颖而出。在各种音乐中,它是江淮地区的代表性音乐。本文旨在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以揭示江淮分水岭地区民歌的内在本质,挖掘这一传统音乐的魅力。
(一)客观展示了人民的生活实际
民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的社会现实。他们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且由于篇幅短。民歌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其内容,而且由于他们是时间的艺术,他们必须具有直观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民歌往往都可以直白地表现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心情,并且其表达核心均是作品内容和艺术的真实性,情感的真实表达,反映现实。这些现实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如金寨县流行的《慢赶牛》等歌曲;还有许多民歌是对于人民生产劳动的描述,如六安、金寨、霍山等地区流行的《采茶歌》;以及对旧社会的直接抱怨,很有代表性的《寒音山歌》就是当地的茶农在繁重的生产活动中对于自己的辛勤劳动的描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对于当时的旧社会的无情控诉,充分地反映了旧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实际。这首著名的民歌,通过各种曲调的变换,展现了情感的转移,并且使得整首民歌的悲伤的气氛更加的浓厚。这首民歌充分的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实际,主要展现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间文化的特点。
(二)表达了老百姓的内在情感
民歌源自于民间,是老百姓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对于自己的情况的表达而形成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他们可以充分的抒发老百姓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传唱度高,流传的较广,自然会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当地的文化情感深厚。人民群众对于民歌的了解越深,就越发的喜爱民歌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从艺术的角度展现了民歌社会化的性质。江淮分水岭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这几种,在其中的每一首民歌作品中,都处处体现着劳动人民群众的个人情感。不仅有对于旧社会的控诉,还有广大人民群众在辛勤劳动中的乐观和热情,表达了自身的美好的心境,还有着不少的对于当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朴素的民风民情的无尽赞美。就比如在皖西地区的《尧岭山歌》就是以山歌的形式表现了劳动人民在给庄稼施肥时的美好心情。在这首民歌中以欢快的曲调,表现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对于自己的庄稼的关心和对于农作物丰收的期待,这首民歌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了一幅真实的农民生产的图景,主要是在朴实无华的情绪中展现了劳动者的质朴,加强了民歌的艺术表达性。
(三)对于革命的颂扬和对于现在生活的满足
在江淮分水岭地区,有许多的地方是知名的革命老区,当地人民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斗争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当时进行革命斗争的时候,有许多的劳动人民创作革命民歌以表达对于革命的感激和对于革命精神的传颂,这些民歌作品的节奏一般情况下都比较明快,音乐的整体色彩比较鲜明,在整体段落上比较端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革命民歌《红军到金寨》,这首著名的颂扬革命的民歌,主要就是展现了第二次土地战争时期对于红军政策的赞颂和传扬,通过民歌演唱中的甩腔的处理表达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们更加的了解红军战无不胜的革命精神。在现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还依旧秉持着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對于现代的美好生活的颂扬也越来越多。这使得现代的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有了新的类别,并且使得江淮分水岭区域的民歌可以与时俱进的发展,更好的书写了这个蓬勃向上的新时代,推动了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一步的发展。
三、结语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要基于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语言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要对于当地的民风民情有着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这些都对于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将个人和集体的音乐文化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对于区域文化进行了解,还可以更好的保护民歌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上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