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乐至县人民医院,四川 资阳 641500)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面部三叉神经区域内产生反复发作的疼痛,并且是阵发性剧烈神经痛[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于患者生活和工作均产生了严重影响。现阶段中,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仍然没有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仅仅通过药物进行缓解。有研究认为,加巴喷丁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2]。为了明确这一结论,特选取98例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52.1±11.3)岁。实验组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8±11.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卡马西平(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366)进行治疗,第1天口服0.2 g,临睡前服用;第2天口服3次,每次0.2 g;第3天口服3次,每次0.2 g,连续口服3 d。结合患者对于卡马西平的耐受情况调整剂量,保证每天总服药量<0.8g,连续服用14 d。而后控制患者每日总服药量为1.0~1.4 g,持续服药28 d。实验组患者应用加巴喷丁(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27)进行治疗,第1天口服0.2 g,临睡前服用;第2天口服3次,每次0.2 g,第3天口服3次,每次0.3 g,连续口服3 d。对患者每日总服药量进行控制,每天<2.1 g,连续服药14 d。而后控制患者每日总服药量为3.9 g,持续服药28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若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下降幅度≥75%,则判定为治疗显效;若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幅度为50%~74%,则判定为治疗有效;若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幅度<50%,则判定为治疗无效[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49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实验组49例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45%(11/49);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为骤发、顽固难愈、骤停,并且疼痛呈现出难以忍受、刀割样、闪电样、烧灼样等特点。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比较多,一旦患者发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感,并且比较顽固,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认知具有多样性[4]。临床中多运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该疾病,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是常用的药物[5-6]。虽然,卡马西平是首选的治疗药物,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虽然加巴喷丁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但是加巴喷丁易于吸收,通过肾脏排出,肝脏不参与代谢途径,因此,对于肝肾的危害比较小[7-8]。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
综上所述,加巴喷丁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和推广加巴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