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根,赵振亚,黄求理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囊腔类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1-2],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由于征象不典型,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及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腔类肺癌的MSCT征象及病理特点,旨在加深对此类肺癌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2年 1月至2018年1月宁波市第一医院和浙江省慈溪市龙山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囊性肺癌22例,纳入标准[3-5]:(1)至少扫描1次MSCT,至少为≤2 mm薄层图像,CT检查前未行活检或任何抗肿瘤治疗;(2)病理诊断恶性或者临床证实(CT动态随访进行性增大或转移);(3)病灶内出现含气囊腔(伴或不伴有分隔),含气囊腔轴面最大径≥5mm(除外空泡征);(4)薄壁(壁厚≤4mm)。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54~71岁,中位年龄63岁。15例有吸烟史20年,其中2例戒烟10年,20例伴有肺气肿,5例直肠癌术后(1例术后1年,3例术后2年,2例术后3年),3例胃癌术后2年,2例伴有肺结核病史(已治愈),5例伴有高血压,3例伴有糖尿病。其中10例无症状系在健康体检中偶然发现。
1.2 MSCT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头先进,在吸气末屏气,自胸廓入口至肾上腺下缘连续扫描。应用飞利浦 Briliance 16、西门子Sensation16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300mA,扫描准直器宽度1mm×16mm,螺距1.0,层厚及层距5 mm。常规扫描后对病灶进行重建,重建层厚及间隔均为1 mm,行肺算法和标准算法重建;将上述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
1.3 MSCT征象评价内容及标准 图像后处理结束后,参照Mascalchi等[6]研究,首先对此类病灶分型,共分4型:I型,结节位于腔外(封四彩图4);II型,结节位于腔内(封四彩图5);III型,囊壁环形增厚(包括单纯囊肿型)(封四彩图6);IV型,多房囊腔与结节混合型(封四彩图 7)。然后具体分析各个类型囊性肺癌CT特征,包括病灶位置、病灶最大径、囊腔最大径、囊壁厚度、形状、边缘形态、囊腔数量(单囊或多囊)、囊腔内壁光整度、囊腔内部结构(血管穿行、分隔)、病灶与支气管关系、邻近结构改变(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是否含有软组织成分[根据纵隔窗(窗宽360HU,窗位60HU)病灶是否可见]。
张贵根,赵振亚,黄求理.囊性肺癌的CT分型及影像学特征分析(见正文第1634页)
图4 结节位于囊腔之外,为I型
图5 结节位于囊腔之内,为II型
图6 囊腔壁环形增厚,为III型
图 7 多房囊腔与结节混合存在,为IV型
2.1 病灶位置 本组22例中,右肺14例(上叶6例,下叶8例),左肺8例(上叶4例,下叶4例)。
2.2 CT分型及动态随访 22例中,其中I型3例,II型4例,III型9例,IV型6例。14例有动态随访(3个月至3年不等),6例表现为囊腔增大,1例囊腔缩小,5例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6例出现软组织成分或软组织成分增多,4例同时伴有囊壁增厚及出现软组织成分或软组织成分增多。CT形态学上,1例由I型转变为IV型,3例由IV型转变为I型。1例II型由纯磨玻璃结节演变而来。2.3 CT征象 22例均为单发。病灶大小0.8~4.5 cm,平均2.2 cm;囊腔大小0.6~2.4cm,平均1.8cm;囊壁厚度0.2~1.0cm,平均 0.5 cm。形态呈圆形/类圆形 18例(81.8%),不规则形4例(18.2%);22例患者中,出现血管集束征14例(63.6%),内部见分隔或内壁不光整13例(59.1%),胸膜凹陷征12例(54.5%);囊腔数目表现为多囊13例(59.1%)、单囊9例(40.9%),囊腔内见分隔 14例(63.6%)、血管穿行 10例(45.5%),边缘磨玻璃征像10例(45.5%),支气管扩张6例(27.3%)、扭曲3例(13.6%)、狭窄3例(13.6%)、截断2例(9.1%)。囊壁增厚9例(40.9%),壁内结节4例(18.2%),壁外结节3例(13.6%)。初次CT发现含软组织成分3例(13.6%)。见表1。
3.1 囊性肺癌的定义 肺癌可起源于囊性空腔,包括肺气肿型巨大肺大泡和囊肿等。既往研究表明,肺癌可能与先天性囊性疾病,包括囊性腺瘤和肺气道畸形有关。囊性空腔指肺组织中的空气填充区域,包括纤维化囊肿,空泡和肺大泡,伴或不伴有肺气肿。伴有薄壁囊腔形成的肺癌,目前关于此类肺癌定义尚无统一标准,有笔者认为可笼统描述为“含薄壁囊腔的肺癌”[5],也有学者定义该类肺癌为“薄壁空洞型肺癌”[7-8]。作者认为,可以借鉴囊性肾癌定义为“囊性肺癌”。
3.2 囊腔形成的机制 空洞、空腔、空泡与囊腔形成的病理基础明显不同,但是在CT图像上却很类似,内均见含气囊腔,往往影像很难准确区别,特别是空腔与囊腔的鉴别。空洞指病变中央坏死,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空腔指局限性泡性肺气肿或局限性气胸、肺囊肿等引起的肺泡壁破裂融合,壁菲薄,呈圆形或椭圆形含气空腔。与空泡征不同,其病理基础是扩张的细小支气管、局限性的小泡性肺气肿,甚至是正常肺组织。望云等[5]认为,囊腔一般内见透亮气体,囊腔>5 mm,伴或不伴有分隔,壁一般较薄(≤1 cm)。既往研究表明,囊腔形成的病理基础大致分为2类,第1类为实性腺癌的肿瘤坏死形成不规则薄壁囊腔,囊腔壁由坏死组织、肿瘤组织及部分纤维组织构成[7]。第2类为肿瘤沿肺泡间隔生长,如BAC,肿瘤破坏肺泡间隔,肺泡壁破坏、融合,或肺泡腔扩大,形成类似气肿样改变,肿瘤部分区域呈蜂窝状,间隔为纤维血管组织,上皮衬里为肿瘤细胞。此外,国外文献研究关于囊样空洞癌形成原因,认为癌瘤细胞生长在小细支气管管壁上,随着瘤体增大阻塞管腔,远端肺泡膨胀形成囊腔,癌组织沿支气管壁侵入囊腔形成壁结节[6]。
表1 各型囊性肺癌CT征象 例
3.3 囊性肺癌的CT分型及动态随访本研究22例均为单发,均表现为含囊腔结构。参照Mascalchi等[6]研究,首先对此类病灶分型,共分4型;I型结节位于腔外,II型结节位于腔内,III型囊腔壁呈环形增厚,IV型多房囊腔与结节混合型。另据文献报道[5],根据密度组成不同,将该类肺癌分为4型;I型,囊腔为主型;II型,囊性与磨玻璃密度混合型;III型,囊性与实性密度混合型;IV型,囊性与磨玻璃、实性密度混合型。本文笔者认为,此两种分类方法应该综合应用,对于诊断此类肺癌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组病例中,6例表现为囊腔增大,1例囊腔缩小,5例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6例出现软组织成分或软组织成分增多,4例同时伴有囊壁增厚及出现软组织成分或软组织成分增多。笔者认为,在动态随访此类病灶中,若出现磨玻璃、实性成分或软组织成分增多,或囊腔扩大、缩小应建议患者尽快手术或缩短随访时间。
3.4 囊性肺癌的CT征象与对应病理学基础 本组病例中,肿瘤内部出现分隔、血管穿行及内壁不光整最为常见。既往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肺泡腔内呈附壁式生长,多个肺泡腔破坏、融合,形成类似气肿样改变,间隔为纤维血管组织,上皮衬里为肿瘤细胞,导致囊腔内壁凹凸不平,囊腔内分隔即为未完全破坏的肺泡间隔组织。CT表现为血管集束(或偏位)病理基础为肿瘤供血血管增粗,受侵或肿瘤内成纤维反应有关。边缘磨玻璃征主要是指囊壁边缘CT上表现为磨玻璃影的征象,肿瘤边缘磨玻璃密度影的病理基础多为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泡壁增厚,肺泡腔未闭塞,肺泡内存留少量黏液或脱落的肿瘤细胞形成。此外,囊性肺癌还包括胸膜凹陷征、邻近支气管改变(如扩张、扭曲、狭窄或截断)及分叶征等其他恶性征象。
总之,囊性肺癌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肺癌,CT表现往往不典型。比较好发中老年男性吸烟患者,常有肺气肿表现。CT表现为含囊腔结构时,应提高警惕,重视动态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