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体”山水形态的辨识

2019-01-09 23:37
国画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山水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密体”山水之说没有过正式说法。但在我国古代画论中,对疏密二体很早就有定论。然而,对某些艺术形态的认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较全面的看法。古代画论未对山水画确立疏密形态的“名分”,也就留给我们后人更多的思考空间。

英国学者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形态的特征具有非守恒性,它不可以像物理那样用方程的形式描述,而只能视觉性地表示。每一个特定的形态发生场是一个特定的形态在一个系统中发生的起因。”那么,中国山水画的密体形态起因呢?

记述中国绘画疏密形态区分的学说,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张彦远说:“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①他认为顾恺之用笔“连绵细劲”,陆探微“笔迹周密,线条劲利”被视为中国绘画密体画的代表,张僧繇与吴道子“笔不周而意周”,被列为疏体画的代表。

但是,张彦远是以人物画作为评价依据而得出疏密二体的结论。拓宽一些分析后,会发现在山水画创作形态上也存在疏密的区别。譬如吴道子画“嘉陵江一日而毕”,传说有笔无墨、风驰电掣,当属疏体山水;而同样画嘉陵江“李思训画三月方成”,因为他采用工笔重彩,带有密体的一些画法(非严格意义的密体)。事实证明山水画的疏密二体自唐时已经存在。只不过张彦远当时就绘画整体形态、按人物画创作而言疏密。张彦远之后再无人单独就山水艺术形态独立分为疏密二体。虽有相似评论,但基本上都以粗笔或细笔的概念笼统掩饰。而疏密二体与粗笔、细笔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是林与木的关系。

古代密体山水的经典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在承袭中再加弘扬。密体山水形态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演进的哲学思考及各个历史时期它们的文化特征与镜像。

不言而喻,密体山水是古代山水画经典之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通过精彩的、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再现,让读者在欣赏时如身临其境,体会天地之大美;南唐董源的《龙宿郊民图》,用细密的披麻皴塑造厚实的山形体貌;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将披麻皴发挥到极致,他们共同创造了南方山水密体的表现形式。至五代宋初,范宽以坚实厚朴的点皴,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山体坚凝、树态丰盛的崇山峻岭与雪后山景,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从横向上审视密体的奥秘在于精中有细。北宋画家李公麟画马:精确地表现马的体型与姿态,连崇尚疏体的梁楷都曾潜心摹写过李公麟的这种“细笔画”,苏东坡评李氏笔下之马“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说明李公麟画马也用密体表现出马的真实生动。

从纵向分析山水画的密体:理与法、细密精确是密体作品的核心。清代画家董说:“师古人而后师造化,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是体。”黄公望讲:“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石涛言:“理尽法无尽,法尽理生矣。”龚贤对如何驾驭作品创作,概括为“乱求理,整见才,细须文,豪有法”②。这里的理与用相连,而理有具体的内容。密体山水的细无疑既是艺术表现上的用,也是哲理的融入。黄公望的山水创作,山头多矾石,灵感源出于他的家乡虞山。而王蒙的《太白山图》之类作品,在前人披麻皴基础上演变为牛毛皴,开创了密体山水表现的极细风格。他们的理与法、体与用都有坚实的依据和基础。

当我们读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和龚贤《夏山过雨图》等作品时,可以窥见他们在笔墨细密问题上共同的思考。石涛以线为主加点,以线点织成变化多端的景象;龚贤将线点与水墨巧加融合,组成浑厚苍润而生动的体貌,细致而不琐碎,在细致的表现中仍具有深刻的内涵。最终他们都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密体山水创作趋势

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弘扬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如宋代朱熹诗曰:“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思考旧学中的精髓,探讨艺术新的知识与形式,是我们当下艺术界共同的责任。

黄宾虹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数千年来,载诸史乘,班班可考,流传名迹,家法派别,各个不同,古今相师,代有变易。”“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和‘刚健婀娜’。”③对于现当代的山水画如何变革?黄宾虹将中国哲学与人生的思考,借山水为载体,凭借深厚的笔墨造诣,形成了他“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的密体山水艺术,展现参悟造化的理念和体用统一的作风,凸显笔墨新的生命力,筑就中国传统山水的现代高峰。

密体山水艺术对于现、当代的美术家来说,既是旧学又是新知。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门大开,人们的视域豁然开阔。在西方所谓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的冲击下,人们曾经眼花缭乱而难辨其善。所幸大多数美术家能沉住气、静下心,重温民族文化经典,思考今日创新之路。

近观一二十年中国画的发展,密体山水取得可喜的进步。山水画可见三种形态并存的趋势:

其一,弘扬笔墨精神,于笔墨细劲稠密处见苦功。近几十年来,除已故的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外,较早引起画坛关注者当属黄秋园先生。他的《井冈山图》与众不同,客观上讲,他并未将重心放在表现井冈山的雄伟,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井冈山丰茂的山体面貌的抒写,通过对古人笔墨的深刻理解,尤其对石涛笔墨中点线的重新诠释,使作品既古又新,李可染先生表示惊叹!展现了现当代密体山水坚守传统、笔墨上出新的成绩。

其二,回归传统,复兴工笔艺术的清新典雅。借助装饰艺术元素,营造生动平静的山水意境。宋玉麟选择了与其父宋文治先生审美趋向不同的道路,回归古老的工笔形式,在工笔意写的基础上拉近与现代装饰艺术的距离。作品《秋韵》清新典雅,给观者留下美不胜收的印象。姜宝林的《曙光》,张扬笔墨的审美力量,将传统披麻皴和荷叶皴进行高度程式化。他们共同凸显当代密体山水创作装饰艺术风格精密、动若神契的艺术特征。

其三,借鉴与融进新的表现语言,塑造新时代特色的山水意境。在保持笔墨造型特点的基础上,借鉴融进油画、水彩、版画的表现语言,实现新的、有意味的细劲稠密。宋雨桂、冯大中创作的《苏醒》,较早地发起当代密体山水的笔墨转型。他们成功借鉴水彩画的元素与形式,细腻刻画山水诸景。白云乡的《故园热土》,借鉴油画艺术语言,生动地塑造了现代密体山水写真的意境。

上述作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密体山水的时代意义,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绽放新彩;他们让中国画的写实空间进一步拓展,让山水画更接地气和拨动时代脉搏,使山水艺术更具社会化和新的生命力;他们通过密体山水作品的创作,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品意识,给当下中国画坛带来勃勃生机!“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的中国密体山水将掀开更为绚丽的一页。

注 释:

①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第296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

②柯文辉编著《龚贤画论臆解》第26页,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10月。

③黄宾虹著《黄宾虹谈艺录》第6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山水
《山水间》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