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萍主任医师运用定风汤治疗面肌痉挛经验举隅

2019-01-09 21:5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邪气血脾胃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面肌痉挛(HFS)是以单侧面部肌肉反复性、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主要特点的周围神经系统性疾病[1]。该病发病年龄常在4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致病因素主要与肿瘤压迫、血管压迫、感染、神经异位放电等因素相关。西医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费用高,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降低生活质量。

中医本无面肌痉挛病,但通过后世医家对中医古籍的整理、汇编,将该病归纳为“面痉病”、“筋惕肉瞤”、“筋急”等范畴。面痉病的病因不外乎外感风寒之邪、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情志内伤、阴阳气血失和,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胃关系密切。

王慧萍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种神经内科急慢性疾病,如中风、头痛、眩晕、失眠、面瘫、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等。王师认为风、痰之邪是脑部发病的主要病因,擅长运用祛风化痰法治疗各种脑病科急慢性疾病,临床上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

1.1 内风为本,外风为标 肝为刚脏,将军之官,内寄相火,易于阳亢,如真阴受损,阴不制阳,阴阳失调,则发为肝风内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阐述了风与肝关系密切。若风气伤于面部筋络,则出现面部肌肉抽搐,口角歪斜。肝为血海,主藏血,体阴用阳,肝血充沛,则阳得阴养,面部肌肉筋脉得濡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人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内环境。风为阳邪,阳邪又能转化为天地之间最强劲的风邪,易袭肝脏,而外风又常引动内风,内风常夹杂外风,所以面肌痉挛多由“两风相引”而起病,内风是致病之本,外风为致病之标。

1.2 痰瘀入络,筋脉受阻 痰瘀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丹溪心法》曰:“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瘀互结,肝风携痰瘀横窜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不通,致面部肌肉抽搐、颤动。如痰瘀之邪长期阻滞经络,日积月累,病邪更盛,酿化生毒,因果循环,如此反复,终致疾病迁延不愈,形成顽疾。

1.3 肝强脾弱,气血乏源 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互为表里,如脾胃受损,抵御外邪能力下降,百病由生。《血证论·呕血》云:“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脾主运化,在体合肉,脾胃为气机转化的枢纽,机体生存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之间存在着气血运化及疏泄的关系,如肝气不宣,横犯脾胃,脾胃之气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致筋脉、肌肉不得濡养,出现面部肌肉瞤动。

2 病案举隅

患者龚某,女,50岁,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3年,加重1周于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症见:右侧面部肌肉、上眼睑不自主阵发性抽动,头晕,烦躁不安,无口舌歪斜,无肢体活动不利,纳寐差,易早醒,大便干,小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行A型肉毒杆菌面部肌肉局部注射,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死等病史。患者年老体弱,脾胃功能下降,气血生化乏源,血虚无以制阳,肝风内动,加之外感风邪,壅滞经络,两风相引上袭头面,故面部肌肉、上眼睑抽动加重,头晕,烦躁不安,纳寐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属血虚风动,外风痹阻证,治疗上以熄风通络,祛风固表为法,拟方定风汤,方药组成:天麻10 g,钩藤10 g,荆芥10 g,防风10 g,全蝎3 g,僵蚕10 g,地龙10 g,刺蒺藜10 g,川芎6 g,白芍10 g,甘草3 g,白芷6 g。上方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连服7剂后,头晕较前好转,面部症状未见明显改善。1周后再次复诊以原方加入当归10 g、生地10 g、酸枣仁15 g、五味子9 g、远志15 g、火麻仁10 g,连服14剂,再次来复诊见面部抽搐幅度和频率较前减轻,睡眠及情绪有所改善,无明显头晕。随访3个月,症状尚平稳,未有加重。

3 临证经验

王师指出:面肌痉挛与风邪关系密切,内风是其发病的基础,复感外邪或机体正气亏虚易使病情加重并迁延不愈。面痉病的病位在筋脉,为肝所主,故肝风内动证是其主要证型。王师认为在治疗该病时以熄内风为本,兼祛外风,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疾病的特征拟定定风汤,本汤剂按照君臣佐使及药物的属性合理用药,共奏祛风散邪之效。方中天麻有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效。《本草汇言》曰:“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一切中风,风痰等证”[2]。有现代研究表明,天麻中的香草醇(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醇)能显著减少红藻氨酸诱导的面部抽搐的次数,并有改善睡眠、调节免疫的作用[3]。钩藤有熄风止痉,清热平肝之功效,主治肝血不足,阴不养阳,肝风内动生火热,上攻清阳诸证。导师以钩藤、天麻为君药相配对,既熄内风,又平肝风清肝热,两药合用相得益彰。导师常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与本草药物相配伍加强熄风通络之功效,谨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而汤剂中的全蝎、僵蚕、地龙为臣药,均入肝经。《本草问答》指出:“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说明虫类药性善走窜,外达肌肤,内至筋骨,具有活血通络、搜风止痉的特点。刺蒺藜功能平肝祛风,荆芥有祛风解表之功效,可祛皮里膜外之风,以疏散在表之风邪。防风可祛风解表、止痉,其性升散,善行全身,为风药中的润剂,可治一切风邪。白芷性辛温,善引药上达颜面阳明之所,为治疗头面部疾病的要药,具有祛风散寒通窍的作用。川芎其性升散,善“上行头面,下走血海,旁通四肢”,有活血、祛风止痛功效,常用于风邪入脑所致的头痛,寒痹,筋挛缓急之症。芍药有养血柔肝,补阴抑阳之功效。该类药物配伍增强祛外风的功效,并顾护卫外,该类药物可行走于筋脉之间,王师以“分经论治”为治疗原则用药,体现了用药的严谨性,该类药物担当定风汤中的佐药之职。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药力和缓,阴阳平和,熄内风兼祛外风,治疗风邪所致的面痉病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王师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在治疗本症的同时也要治疗兼症,辨证审因,灵活变通,随证加减。因南方湿气重,如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易加速痰湿之邪的酿生,湿痰阻滞气血运化,日久化瘀。风为百病之长,夹痰瘀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加重难愈。故治疗风痰瘀阻证面痉病时,导师常加入陈皮、半夏、厚朴、南星、石菖蒲、丹参、桃仁、牛膝、红花等以行化痰活血祛瘀之效;如因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职,致气血两虚者,导师常配伍黄芪、党参、当归、熟地、山药等健脾益气养血。导师指出治疗该病不能忽视情志因素,该病多发于女性,因不堪家庭、工作、社会环境的重负,易致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此属于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之证,故治疗上导师在定风汤中常配伍疏肝理气,宁心安神之药,如木香、薤白、郁金、佛手、合欢皮、合欢花、远志、酸枣仁等。如夜间睡眠极度困难者,可配伍珍珠母、龙骨、牡蛎等矿物药镇心安神。熄风始终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末,祛除兼症,邪去正自安。王师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出可辅以中医针灸治疗,内外兼治,并倡导疏理心情,临床上常耐心鼓励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身心同治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目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面痉病临床证型复杂多样,治法灵活多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前提,对王慧萍导师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可更加深入了解治疗本病的精髓,为临床规范和有效的应用中医理论治疗面痉病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

猜你喜欢
风邪气血脾胃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气血不足我来看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