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吴为山(中国美术馆)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文化的日益繁荣,我国迎来了美术馆建设热潮,全国各类美术馆总体格局不断完善,共同推进中国美术馆事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正进入美术馆的时代。美术馆数量的激增不单是中国现象,更是一种全球现象。好在美术馆行业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大家因其积极蓬勃的气象而浮躁,失去理性,反而因为公众的期待、国际的瞩目而更加理性地思考中国美术馆的美好未来。
基于此,我受邀以“美术馆学”为专题,策划组织了四篇文章。这组专题的几位作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阐释当下美术馆文化的可为之处。王春辰的论文从美术史和美术馆互动研究切入,认为美术馆肩负着塑造现代人的审美与视觉认知上的责任,并提出中国的美术馆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五个问题;任珊珊的研究视野着眼于国内当代美术馆公共空间维度的问题,并将该问题延展至美术馆公共职能和公众界限的规范;面对数字时代美术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需求,作为一名美术馆研究收藏部的工作者,覃京侠从实际工作出发,深入探讨了美术馆藏品数字化展陈、虚拟美术馆、数字资源的互联网共享等问题;徐丹丹的论文以学术中立的态度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展示功能的“权威性”,认为博物馆既要树立其“权威性”形象,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削弱“权威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使观众既能感知学术权威,又不失自主思考空间,是今后美术馆、博物馆都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地方;高媛的文章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思考民营美术馆如何平衡艺术赞助与艺术史之间的维度,并确保其叙事的客观性问题。这组文章虽研究角度不同,学术视域亦有差别,但都落实到新时代对美术馆的新要求,为办好中国的美术馆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学自觉承担起新时期的文化担当。
中国有着数以千计的美术馆,但美术馆这个学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从基础上被建立起来。整个20世纪,我们对美术馆建设方面的投入远高于美术馆学研究,中国的美术馆界在美术馆及美术馆学研究方面始终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直到21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的美术馆学似乎才有起色。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系统的美术馆学研究领域有大片的空白等待填补。我们也希望并欢迎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以不同视角展开美术馆学研究,以达成交流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