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美术馆藏品管理

2019-01-09 13:44深圳美术馆研究收藏部覃京侠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藏品美术馆博物馆

深圳美术馆研究收藏部 | 覃京侠

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已经到来,“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维基艺术”、“数字敦煌”等基于互联网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项目,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世界顶级的艺术品,这些开拓性的成功尝试已经证明了人类对文化的热爱及对数字艺术分享的期待,藏品数字化管理是美术馆在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以前我们说美术馆藏品的特色、质量的优劣以及数量决定了美术馆的档次、实力和地位,而在数字时代,还应再加上一条考量标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程度[1]。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包括藏品文字和图像信息的采集、流通档案的建立,以及数字化陈列、在线共享等等。本文结合美术馆数字化工作的具体事例,分析藏品数字化管理现状,探讨数字时代藏品的数字化管理需求,以及随之伴生的藏品数字化展陈、虚拟美术馆、在线展览及藏品数据分享等问题。

一、基础:数字藏品档案的建立

数字藏品档案的建立是藏品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以往美术馆档案管理方式多为纸本的文字、图像档案,辅以各种管理表格,纸本档案虽然直观、有效地保存了藏品的信息和流通记录,但常因为缺乏有效率的查询、检索途径和图像记录,许多藏品难见天日[1]。而藏品登记资料缺乏专业性和行业统一标准,藏品管理也缺乏统一的规范,这一状况有望通过正在进行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得到解决。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主持了全国美术馆系统藏品普查工作要求各相关单位根据全国藏品普查办公室的统一要求,在藏品普查软件上进行信息录入和图像上传,除了系统而全面地摸清美术馆系统的家底之外,更是一次强制性地将藏品信息根据标准化要求进行数字化的过程。

更重要的,这项工作为藏品管理和著录的各项指标提供了一套相对精细、统一的标准,这无疑将提升整个美术馆行业藏品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更有利于提升未来馆际交流和藏品管理等过程的工作效率,对国内美术馆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

二、趋势:藏品的数字化展陈

藏品进行数字化之后,可以方便地在任何具有符合条件的地方举办数字艺术展,实地陈列数字版的作品,显然,数字艺术展具有一些毋庸置疑的独特优势。首先,数字艺术展免去了原作运输的环节,摆脱了时空限制,减轻了人为运输、布撤展和陈列过程对作品的伤害,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其次,艺术品的数字化陈列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实物风貌,甚至能放大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节,可以让观众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体验。此外,最有吸引力的是,数字技术为展览的方式和效果拓展了更多可能想象和策划的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既可做虚拟的展示,也可做实景的展示,或可进行传统绘画作品的动画转换,或结合投影、声光电的展陈布置,打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看体验,由此便能让一个数字化的艺术展达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传统展览无法企及的丰厚体验。

单件作品的数字化展示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它将原作进行了放大并加入动态效果,制作者结合动画技术和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为传统作品赋予了更鲜活的形态,自2008年上海世博会上首次亮相,震撼和折服了中外游客。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以鲜活可感的动态效果取胜,2010年,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与上海美术馆联合举办的虚拟画展以虚拟的方式呈现乌菲齐博物馆的藏品,则以可触摸和放大的展出方式引人赞叹。

作为综合各种展示手段的“数字敦煌”项目在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的基础上,其实体展览通过多种手段并用的陈列方式,致力于以数字三维的方式再现洞窟的形态和细节,在实体空间或通过VR等新技术的应用,尽可能模拟实际身处洞窟的体验。同时辅以动画等丰富的形式和深入介绍的文字内容,向观众介绍传统瑰宝最引人心魄之处。

现下各种基于数字技术引发观众打卡热潮的“网红展”层出不穷,从客观来看,“数字化”在当下艺术品实体展的展陈设计中已经是愈发受重视并被频繁使用的手段,这些展览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和美仑美奂的摄影效果引人瞩目,在受到大众追捧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一味追求商业效应而仓促上马的数字艺术展,由于不够完美的展示效果、内容深度和潦草的现场制作等,招致对数字化展览越来越多的争议与质疑,但这些只是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龃龉,数字化的艺术展作为一种新的展览趋势已汹涌到来。如何做好藏品的数字化陈列,以期调动观众丰富的感官体验,是未来要着力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三、未来:虚拟美术馆与在线展览

在论及藏品普查和藏品信息数字化的意义时,首任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办公室主任游庆桥这样说道:“按照现代信息学界的观点,资源只有被使用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需要大力推动藏品数据的共享与应用,使得通过登记著录获得的藏品数据更广泛地服务于展示、传播和教育等领域,使它尽可能为更多公众感知,为其提供探索、求知、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3]不让藏品躺在库房不见天日,尽可能以丰富的形态在更大范围内更大密度地面向公众进行分享才是藏品管理及推广的应有之义。

应充分利用馆藏作品为公众服务,让美术馆的藏品走出画库,走到公众中间,让它们发挥出更多更好的作用,普及美术知识,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具体做法还在不断更新和探讨中。过去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馆藏作品展陈,送美术展览、名家名作欣赏讲座进入社区、军营、学校、企业,组织尽可能丰富的教育推广活动等等。但是无论是举办更多的藏品展,还是送展品出去交流等方式,都仍然具有“实地”的空间局限,藏品的传播范围是有限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虚拟博物馆、线上展厅等概念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藏品数字资源的网络共享,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虚拟展览将数字化藏品在网站、社交媒体、互动在线展厅等平台进行展示,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服务全球各地公众,打破时空对目标观众群体的限制,这无疑是切合时代脉搏的操作办法。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尝试各种创新、有趣味的方式,以期吸引更大线上观众流量,如提供免费高清图片下载、结合社交软件进行互动与分享。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2011年以来,谷歌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术虚拟博物馆内部实景,结合艺术品的高达十亿像素的高清图像,供全球网民欣赏①。

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建立了专门的馆藏展示网站“藏品搜索”将所有藏品通过明晰的、描述性的关键词相互链接,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搜索引擎都能便捷地进入网站页面。为了在展陈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公众可及性,V&A将其所有图录都发布在“藏品搜索”网站上,在线藏品数据库将长期不断地进行更新。与普通图录不同,“藏品搜索”上的藏品信息更加丰富、详尽。除了V&A本馆的典藏和信息部负责提供数据,他们还鼓励发动观众的力量,邀请观众在展厅拍照,并将照片上传至Flickr等图片共享网站。这种举措让观众对博物馆发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是上线了网络互动项目,开放之初就将500多件藏品的高清图片开放给公众,并附以包括中文在内的十多种语言注释。该项目藏品的编排方式十分有创意,他们并非以时间或类别划分藏品,而是以其内在的共性和特点,比如在名为“和谐”的专题中,你既能看到绣有恺撒大帝像的中世纪挂毯,也能看到宋徽宗绘制的花鸟图,还有来自日本的古筝和德国的长笛……在“观众参与空间”栏目中,观众们可以点击图片,创建属于自己的艺术品专题。创建成功之后,观众们还可以选择是否要把自己创建的独特专题分享到Facebook、Pinterest等社交媒体平台上。[4]

国内博物馆体系内,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档案的建立与应用的探索无疑最为成熟,除了前面提到的实地的数字展览之外,“数字敦煌”还将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数据汇集起来,通过朝代、石窟、代表性的壁画画面等多主题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呈现,构建一个多元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共享。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也都纷纷上线虚拟展览,为重要的展览进行了在线虚拟。与实地展览相比较,观众得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展览信息,甚至可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相关背景等延伸性内容,而这种在线传播的方式则有可能为美术馆吸引到更多想要进行现场观赏的人流。

通过这些致力于打破时空壁垒的成功尝试,业内越来越了解到公众对通过互联网途径了解艺术作品和分享艺术体验的期待,进而促进艺术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艺术品是一样特别的存在,尽管VR技术可以更多地模拟在场感,但作品实物在现实的场域中会给予人在线虚拟展品所难以替代的现场感受。尤其是众多当代艺术作品会随着观众的干预而做出反应,观众与作品产生直接的交流,甚至影响作品最终呈现的结果,这部分很难通过虚拟方式完整地再现。所以,美术馆藏品数字资源的互联网共享,其目的并不在于取代现场的观看,而应致力于争取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教育,吸引更多热爱艺术的人走进美术馆观看原作[2]。

理想的虚拟美术馆及线上展览不应该仅仅简单地对实体展览进行三维虚拟,在内容上也应该做得更为丰富,充分利用在线观看的特点,将展览信息进一步扩容,加入实体展览所难以尽情呈现的延伸内容。一方面搜集和汇总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尽可能多地呈现在虚拟展览中;另一方面,也鼓励观众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延展阅读和社交分享,在掌握基本信息和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有成长性的知识体系。

四、问题:网络共享的现实困境

继美国国家美术馆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之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等都将其藏品的高清图像资源进行在线免费分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不限用途的免费数据分享阵营。大陆地区的博物馆如故宫等,也结合部分重要展览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石渠宝笈特展”等等,在前期宣传时就开放展览作品高清图片进行在线免费分享,掀起网络转载浪潮,将展览成功推广为现象级展览,进一步引发观展热潮。

的确,如今小型照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拍摄高清照片、录制高清录像,这令传统的复制版权制度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但目前美术馆因为主要收藏和展示同时代的艺术,而且许多藏品在收藏时未对版权进行约定,如果想要达到普遍地在线共享数字化资源,首先面对的就是法律问题,谷歌艺术计划就曾因为版权问题大量撤回艺术家作品。

加拿大遗产信息网法律顾问Rina Elster Pantalony建议:“在进行藏品数字资源共享之前,恐怕需要明确:谁是藏品的作者?谁拥有藏品所有权?藏品代表的主体是什么?是否有争议?是否会产生高风险?藏品在何处被数字化,何处上传?应用何种法律来确定风险?为什么让公众在线获取数字化资源?获取者是用于教育、研究还是商业目的?”他提示,“在线共享数字化资源往往伴随版权、隐私权和传播问题。在很多国家,使用他人资源甚至涉及道德问题。版权法规定,只有在获得版权所有者许可的情况下才可对相应内容进行复制、修改或传播。隐私法保护个人私人信息不会通过博物馆或第三方被公众获取。传播法对保护名人肖像权也有规定。”[5]

近年来因为版权意识逐渐得到重视,很多美术馆在进行作品收藏时开始有意识地签订收藏协议,对相关细则进行约定。尽管如此,仍然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在进行数字资源网络共享之前,还需要在了解各项法律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

综上所述,美术馆藏品的特色、质量的优劣、数量以及藏品的数字化管理程度决定了美术馆的档次、实力和地位,在做好藏品文字和图像采集及流程管理等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在实体的空间将藏品进行数字化陈列,以最大程度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极大普及,使得艺术品以更便捷的方式得到传播,虚拟展示和数字共享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时空壁垒,然而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应追求传播的宽度,更应致力于拓展传播的深度,尽可能地将相关研究成果延伸到实体展览或藏品介绍中,鼓励观众据此建立并分享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注释:

① 据“新浪科技”的网络报道,2018年6月,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负责人Amit Sood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介绍,该项目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700家文化机构开展合作,为超过600万件艺术品及文化档案和超过6000场在线展览提供展示平台。在中国已与29家合作伙伴联手展出5800件展品、超过160场在线展览以及30余套360°全景图像。

猜你喜欢
藏品美术馆博物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