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2019-01-09 13:44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李海兵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 | 李海兵

中华民族服饰文明源远流长,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曾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设计体系和审美理念。然而,由于近代西方服装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长土壤,学术界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也相对较为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力逐渐增强、国家政策的大力提倡,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大幅提升,高校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新性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各高校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中国服装专业教育是在西方设计教育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设计方法到工艺制作都是以西式现代服装系统为研究主体的,如何在这个基本完善的教学体系下进行体量庞大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学习,让学生在他们更为熟悉的西方流行文化背景下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并创造性地将其表达出来,并非简单地增设课程或者改变教学内容就可以解决。所幸,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的资源共享、学科交叉发展带来的新型研究方法、国内整体教研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都为教学改革与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我们在认清困难的同时,应该利用时代优势,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专业的本科教育现状

当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民族服饰文化的教学力度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相对较为重视的学校如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各民族大学,因学院定位及原有民族文化资源和研究体系等基础优势,所以课程体系中会较为关注民族服饰文化的相关学习;还有一些拥有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传统和知名专家的学校,如北京服装学院,由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专家带头建立了全国知名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并在馆藏基础上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贯彻“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学院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持条件。除了以上两类学校,大部分本科服装设计教育中对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视程度都不高,存在课程内容浅表化、学习时间零碎化、课程设置缺乏与整体教学体系的关联性、学习的创新转化率低下等问题。

面对这些现存的问题,再回过头来思考当前的教学改革,该如何脚踏实地的教好学好民族服饰文化,避免将其上成一门枯燥的理论课?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华服饰之美继而有感而发进行创作?笔者认为这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课程问题,也不是单个教师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应该站在专业教学的整体规划角度,基于“何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这一问题在教学单位展开多层次探究和解读,通过“文化研究——元素分析——创新设计”的教学路线,将其融入到整个服装专业教学体系中。这一教学改革思考是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也是对课程关联性的研究,具体方法是在当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概念

研究型教学模式常与培养自主创新性人才这个目标联系起来,在此模式下的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而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进行创新行为,是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持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对 “知识”、“学习活动”和“学习者”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这一理论体系发展出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也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对应分析。

1.“知识”——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现存知识并非问题的最终答案或客观真理,不应该教条化地掌握,而应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构建自己对 “知识”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是对现存知识的理解,更是对其的分析、检验乃至批判。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体现为学习目标不应该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注重学习的持续性、创造性和反思性;教学成果注重考核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除了作业本体外,还要注重沟通交流、发言等过程中的表现。

2.“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是理解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关键,也是研究型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征。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应该从“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这一出发点来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设计自主学习环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课程群链接来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针对所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让学生通过此过程完成自己的知识建构。

3.“学习者”——师生合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者”包括师生双方,因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成长,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的合作者。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师生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通过组织教学、交流探讨等方式提供协助,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平等交流,共同探索。教学手段中应重视讨论、辅导等交流环节的设计与质量,促进师生的同步发展、教学相长。

三、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设计指在特定教学目标或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进行的整体教学活动框架的建构。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将民族服饰文化全面而深入的融入到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并非一定要专门为其设置单独课程,可以在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指导精神下,将民族服饰文化的学习按照教学大纲分解为几个阶段,将其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练习完成阶段性的学与练,最终达成对民族文化持续而不断深入理解和再表达。这种持续性的教与学,不仅要求阶段学习内容前后衔接合理,更要求各相关任课教师良性沟通、互相配合。

研究型教学并非是对传授型教学的全盘否定,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是有其合理性且非常必要的,因此如何在整体教学设计中平衡两者的关系,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方法。下文笔者以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持续性学习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根据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

1.第一阶段:提升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宏观认识框架,激发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引导其思考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在西方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从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激发出进一步探究的意愿。

本阶段教学可置入《服装与服饰品概论》课程,这门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设置于二年级上学期,传统学习中以理论传授为主,原本的授课内容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就是重点学习内容。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精简原有的理论授课,在授课后安排4个课时来进行一个文化分析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制定调研计划,围绕关键词多渠道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思考、完成调研报告,完成后于课程展览中交流结果。

本阶段的教学成果以调研文本形式呈现,报告中需要包含此文化现象关联的社会背景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围绕关键词提出对此文化现象的思考,考察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分析与推导能力、文本整合能力。

2.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调研方法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民族服饰样本的实物研究、对服饰文化保留地的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认知民族服装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形态特征。

本阶段教学可置入《艺术实践(采风)》课程,这门课程分别设置于二年级上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民族服饰文化一直以来是服装专业采风的重要目标,传统的采风学习以实践为主、理论讲授为辅,此阶段教学实施的重点是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和实践。

采风中的调研分为样本研究和实地调查两部分,样本研究即对于民族服饰实物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和图文记录其造型、结构、工艺等方面的情况;田野调查即通过走访民族服饰穿着地区,通过访谈、摄影、绘图等方法对当地风俗、信仰、生活方式、审美文化、工艺保留情况等进行考察,继而理解民族服装形成的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这两种方法都是科研中非常重要的调查方法。任课教师在原有课程理论基础上强调样本与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并列举常用方法,带领学生对博物馆、民族服装穿着地区进行参观、考察时,引导学生亲自使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去进行样本与实地调查。

本阶段的教学成果为民族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服饰实物从材质、款式、结构、装饰、工艺等多角度进行数据收集、图文记录及分析;第二部分对民族服饰穿着地区进行社会文化背景调研,选取观察视角,整合图文资料,完成具有个人观点的调研内容。通过本阶段的学与练,考察学生的样本记录和分析能力、田野调查和组织能力。

3.第三阶段:强化教学中的专题化实践训练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理论及资料累计,学生对于民族服饰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进入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阶段。此阶段教学目标是将民族服饰的主体元素分解,与对应的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帮助学生对民族服饰的设计与构成建立理性的认知,学习如何从具体的设计元素入手观察和分析民族服饰,为下一阶段的文化创新设计奠定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时间可以设置在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根据设计的几个重要元素将学习任务分布到多个对应的设计基础课程中,如《服装材料》、《服装色彩与图案》、《结构设计》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中,各利用2个授课课时和一个单元作业,将民族服饰的设计元素进行专题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民族服饰具有的特点。如在《服装材料》课程中对民族服饰中的传统手工艺进行讲解,并对其中代表性技法进行示范及练习;在《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将民族服饰特有的配色系统、代表性图案进行分析和专题练习;在《服装结构》课程中将中国民族服饰特有的平面结构思维与西方的立体结构思维进行比对。

本阶段成果是针对不同课程完成总结与分析练习。如通过配色方法的统计与规律分析建立民族服饰色彩系统;通过装饰工艺的材料小样制作总结民族服饰工艺方法;通过纸样制作验证民族服饰特有的平面结构思维。

4.第四阶段:鼓励对民族文化的自主创新表达

完成前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之后,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及相关设计元素都有了较为一定了解,就可以进入到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阶段。本阶段教学目标是在前期相关教学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民族服饰文化在当代多元化背景下的表达和创新,帮助学生拓展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广度,培养思辨精神、文化研究和整合能力。本阶段的学习时间可以设置在从三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根据设计的不同侧重点将学习任务分布到对应的专业进阶课程,如《服装创意设计》和《成衣设计》、毕业设计和各项专业大赛赛事中。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将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一个单元研究主题,教师介绍当代语境下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启发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探索,用设计图、样衣、影像、装置、表演、文本等艺术形式完成创新表达实验,将过程整理成文化研究报告、设计方案、成衣等。此阶段教学需要的时间可以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协商决定,如学生将相关内容作为单元作业、专业比赛、毕业设计的主题,与其对的应所需的授课和指导时长都可以灵活调整。

本阶段学习成果是根据课程内容完成对应的研究成果。如《服装创意设计》课程完成研究报告与效果图;《毕业设计》课程完成研究报告、成衣制作与展示;《毕业论文》完成论文撰写。此外,参加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赛,如“莱福士”杯中国民族服装设计大赛、中国华服设计大赛等,都是锻炼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和检验学习成果的良好途径。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中国创新设计的根基,要在全球化语境中打造中国设计品牌,必须要真正读懂文化。目前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缺乏民族文化学习基础和资源的院校,主要表现在难以融入原有教学体系,课程浅表化、碎片化,继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转换等方面。面对这种困境,教育者不应该将其视作单一课程的教改教研问题,而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围绕自主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加强课程关联性研究,通过强化教学活动设计和过程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民族服饰文化学习有效整合到现有教学体系中。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师生合作三个方面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和开展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实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难度在于教学过程时间跨度大、涉及课程多,因此各个任课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把控、对学生的引导及前后阶段的互相配合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不同教学单位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