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的回忆

2019-01-09 07:10韩晓波
歌唱艺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回忆致橡树德尔

韩晓波

记得是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有一位富有浪漫情趣的同学,在我们这一群学理工科的男生里,确实显得很特别。在他的柜底,珍藏着一盘磁带,他只给我们极少的、一两个要好的朋友听过。那里边录的是一个南方女孩的配乐诗朗诵,头一首就是舒婷的《致橡树》。女孩的音色、语调都妙极了,而且把诗里所有的结构助词“的”,一律按照唱歌的规矩,念成“di”。时下的流行歌手大多反其道而行之,歌里全都唱成“de”,别扭不别扭?再有一点,南方人的齿音字,让人一听就直往心里钻。

然而,最精妙的还不在这里,而是给她的朗诵配的音乐。当她念出第一句“我如果爱你”的时候,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就“唱”一句“嗦哆咪嗦啦咪——嗦哆咪嗦唏啦——”,与此同时,钢琴用颤音奏着微微波动的伴奏旋律,缓缓流动的思绪,立刻充满了无限的温情!我敢担保,此时听者心中的感动,绝对是来自直接生理刺激的那种反应!那音乐就像有一种点穴的功能,一下子就让人瘫软掉了。

我至今清清楚楚地记得,我是呆愣了好一会儿的,然后走到水房里去洗脚。一月份冰冷的自来水,居然没让我唏嘘,我只是带着几分艳羡和嫉妒,然后便是无法控制地搜索枯肠,想回忆起那首配乐叫什么名字。

其实都是瞎猜,我那是头一回听到这首曲子。我这个人有个毛病,从上高中起,听音乐就专爱拣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之类的“大部头”来听,很多小曲子反倒没听过,或者钻进过耳朵里,旋律有印象,曲名也听说过,但是两者对不上号。我的另一个毛病是不爱问人,不仅音乐上的事不问人,而且连到一个陌生城市的时候,宁可查地图或是走错路瞎撞,也不向别人打听。这两个毛病害苦了我,那与《致橡树》一块钻进我心里去的“嗦哆咪嗦啦咪——”,让我过耳不忘,又让我漫无边际地苦苦寻找它的来历。找啊,找啊……这一找,竟然就是七年!

在我拥有了数百张古典音乐的CD之后,为了对1岁的儿子进行早期教育,我买了一张收有21首作品的通俗小品集,听到第18首时,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来临了——“嗦哆咪嗦啦咪”!终于找到了!再看说明书,是德尔德拉的《回忆》。

德尔德拉,捷克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1868年,死于1944年,出名的作品只有这首《回忆》和一首《小夜曲》(第一号)。在作曲家行列之中,只能算是个十足的小人物。对于这首《回忆》,我认为到此不必再说什么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首小曲子,让我们这种张口闭口全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和瓦格纳,连柴科夫斯基都嫌“浅”的人们,结结实实地领教了一回“小的是美好的”。

猜你喜欢
回忆致橡树德尔
舒婷《致橡树》(节选)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点钟
致橡树
论迟子建抒情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光影的情感魅力
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