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在党和国家工作中“三农”问题的解决始终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合理享受产业链增值效应,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第三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总书记讲话为乡村田园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指明了发展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特别是在政府帮扶和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特色化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理念,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乡村生态田园旅游绿色发展,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体系。以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发展,从而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乡村田园景观可以是农业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共同构成了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主要依托于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景观,经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开发实现旅游资源与乡土文化相互融合,让传统的旅游方式向更现代、更宜居、的旅游方向发展[1]。中国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如上海崇明岛就是其中开发较早的优秀代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产生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之后,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兴起,并成为农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于中国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民俗文化景观和田园风光作为主要特点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是适应供给侧改革,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乡村生态田园旅游从构成要素看主要包括乡村、农民、文化精神和文化传承。
首先,乡村是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乡村承载着我国5000 多年的农耕社会文明,而且支撑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其他文明发展。乡村是粮食生产的主要空间,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的多少直接关系着人类命运存亡。乡村生活模式是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模式,也是最贴近自然的生活模式,是城市生活模式的基础,人类在厌倦城市生活之后,可以到农村生活,体味人类生活最本真的趣味和生命的更深层次含义。我国乡村承载着5000年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乡村是人类生活最原始的家园,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文化演绎的最原本基因。在乡村环境下,人们对血缘和地缘关系认知更加深刻,正是在农村的生活中人们才能更加体验文明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自信产生的源泉。
其次,乡民是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乡民是创造乡村文化的主体,也是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的主体,正是因为有乡民的存在,才构成了农村社会;正是因为有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才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产生;正是在乡村文化不断演变和推动,才出现了更为完善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乡民是乡村的创造者,没有乡民乡村就失去了原有属性,也就不可能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2]。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乡民需求,文化旅游除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提升乡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乡民是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
最后,乡村文化传承是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的核心。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不仅仅是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农村地区优美的环境和自然风光,而是要通过感受乡村生态田园生活与乡土文化,实现旅游者与民俗风俗进行有效互动,通过旅游方式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有的简单、朴素、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屹立不倒的源泉,也是保证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者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乡村生态田园旅游不仅是让农民脱贫致富,也是在构建中国本土的价值观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乡土文化,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施乡村文化传承战略,应当成为发展生态田园旅游的核心目标。
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是以乡村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乡民共建为核心,注重旅游者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参与性,通过文化传承和系统教育让旅游者感受到乡村生态田园旅游的特殊魅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特征发挥。
首先,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具有乡村性特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是以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为基础创建出来的旅游新业态。但归根到底乡村田园旅游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乡村性,这种乡村性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景观、生态状况、生活环境等层面,也体现在乡村特有的简单、质朴、绿色的文化理念层面。对于旅游而言,乡村性是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能够感受到的旅游感受。乡村旅游开展的基础不是城市或其他地区,而从广大乡村发展而来的,旅游者在旅游参观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乡村自然风光、村落建筑、民俗风情,旅游者在吃穿住行上,吃的是农家菜,住的是农家院,购买的是农村地区特有的土特产,可以说,乡村性贯穿于旅游者旅游始终。
其次,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具有参与性特点。生态田园旅游开发不仅仅是以政府和企业作为开发主体,还应该将农民和其他参与者融入进来。在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能够让政府旅游企业和乡村组织受益,同时还需要让乡民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3]。乡民本来就是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的主体,应该让乡民参与到旅游开发决策过程中,同时也要参与到整个旅游业的产业链中。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过程中,乡民可以通过开饭店、办旅社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乡村生态田园旅游产业链之中。旅游企业也可以针对乡民的特殊性,提供相应的岗位,让乡民能够获得事业成就感,同时也逐渐富裕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再次,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具有教育性特点。一方面,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了解农业知识,特别是当前很多乡村生态田园旅游都引入了农业前沿项目,诸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等。这些农业项目不仅让城市人感觉到乡村生活变化,也可以让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农业作物种植、管理和采收等多个环节之中,亲自制作果汁、菜品等等。旅游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美味食物。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旅游者生态环境教育,通过开展乡村生态田园旅游项目和广泛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能够让旅游者接受到生态环境教育,提升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保护好乡村的山水景观和传统民俗文化,才有利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才有利于我国文化多样性保持。也正是因为乡村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旅游,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最后,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具有体验参与性特点。旅游者在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过程中,既扮演消费者,也应该扮演参与者。生态田园旅游不仅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优美的山水风光和民风民俗等资源;还能够让旅游者真切的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不仅让旅游者成为美味佳肴的制作者,也可以让旅游者成为地方土特产的加工者和生产者。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到农业生产生活中,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农业生产的切实体验性,还能够为旅游者在内心深处留下美好的回忆,让他们愿意下次再来乡村生态田园进行旅游体验。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分布全国各地。近几年,随着乡村生态田园旅游的蓬勃发展,各地也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进行了有效开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缺位造成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我国很多地方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但由于本地相关主管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很多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这些资源既是本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位,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一方面,政府对发展乡村生态田园旅游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在生态田园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市场意识,项目开发不深入,同质化、低质化开发现象层出不穷[4]。另一方面,政府对本地特色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宣传程度不够,特别是云南贵州等地区,不仅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同时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但由于政府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宣传不够,缺乏品牌建设,导致这些地区游客稀少,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
其次,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我国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得到有效推广,由于起步相对较晚,缺少开发经验和开发主体。很多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都是以“政府+旅游企业”为主要开发形式,在开发过程中,以短期效益为主,旅游主题不够明确。从投资和经营主体看,仍然以个体和小群体为主,开发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经营管理方面,部分地区旅游项目手续不全,缺少相关专家论证,环境评估报告作假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地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对本地区旅游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
最后,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滞后。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应该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加强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设。品牌化是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当前很多地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对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特色化,在田园生态建设上缺少创新思维和市场意识。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与本地区特色文化结合不够,没有深刻把握住历史文化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部分开发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并没有从服务质量入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容易陷入同质化误区,不利于景区长远发展。
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由于乡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因此,应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坚持生态化、差异化、绿色化开发原则。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相关立法保障,实施品牌化建设,不断拓展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成为本地区重要经济支柱,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必然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景点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规模,为旅游者创造更为便利的旅游环境。同时要鼓励旅游企业加大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开发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政策支持。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因此本地区应该结合部门实际,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并制定协调机制,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在各自工作范围上支持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确保工作进度,确保各项任务完成质量[5]。此外,还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和生态理念宣传,一方面,要针对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实际情况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农村地区和农户家中,进行乡村旅游相关内容宣传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宣传,让乡民既能够参与到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开发过程中,也能够以更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给旅游者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榜样。
其次,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多元化、特色化。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实际,综合考察现有资源情况,并聘请省内外专家制定开发方案,确定开发范围,在开发过程中坚持多元化、立体化开发原则。不仅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创新,还要加强与本地区乡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注重旅游景区特色化发展和品牌化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其他省份类似资源项目开发模式,还要注意突出本地区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将民俗性、民族性融入到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本地区特有的文化魅力,形成下次再来的冲动和欲望。
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开发。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当前,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开发,要注重本地区生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区生态资源和民风民俗的保护,防止出现破坏性开发,拆迁式开发,实现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绿色、低碳、生态性开放理念,另一方面,要坚持乡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原则,让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之,乡村生态田园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其旅游资源的特殊属性为其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特殊文化内涵,能够更加系统和丰富的展现乡村生态旅游特色,营造更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将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保护原则,推动乡村生态田园旅游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