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遇到的三类困难,即在理解概念、掌握算理、实际应用时存在困难,分析其成因并分享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学习困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42-02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机,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然而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小学低年级学生常见的困难,如概念应用不准、计算能力较弱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列式存在困难等,分析成因,寻找对策。
一、理解概念时存在困难
很多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时会遇到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强,通过阅读难以理解题目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现了错误。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第一种原因出错。因此,笔者主要探讨学生由于第一种原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及其解决策略。
(一)案例:审题存在障碍
在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左手上放了五颗糖果,随后用右手拿出其中的两颗糖果,然后提问学生还剩下几颗糖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回答出还剩下两颗糖果,说明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或者是数学公式时,理解出现错误的概率比较小。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只小鸟,告诉学生这三只小鸟站在一棵树上;一边说一边又画出两只小鸟,对学生说:“突然之间又飞过来了两只小鸟,请问同学们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呢?”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案也能够算出一共有五只小鸟。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收获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成果。
随后,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呈现式子“2+3=?”。这时,很多学生愣住了。他们在思考“2”“3”“+”这些数学符号的具体含义。有的学生难以理解加号的含义,有的学生不明白两个数相加应该怎么办,还有的学生不知道“2”和“3”具体表示什么。明明都是同一个问题,使用前两种方式提出问题,学生就可以直接说出式子且給出正确答案,但直接给出式子学生怎么就解答不出正确答案了呢?
(二)原因分析
一二年级的学生接触到的数学方法不多,他们的数学思维不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倾向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拿糖果和鸟儿飞来飞去的例子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学生可以很好地解答出来。而数学式子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的认知体系里没有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积累,所以学生的反应就会比较迟缓。
(三)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理解数学概念。其次,多设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防止出现概念理解错误。最后,做好文字和图片之间的转换,当学生理解某些数学文字或者数学符号存在困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一些图片辅助学生理解。这种直观的方式更容易被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接受。
二、对算理的掌握存在困难
算理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今后学习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解决学生在这方面的疑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算理过程的推导,鼓励学生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的本质。
(一)案例:20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小棒,探索“13-6=?”这个式子的结果。在学生利用小棒进行计算时,教师观察发现学生使用小棒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学生首先数好了13根小棒,然后从13根小棒中挑出10根,并从挑出的10根中一根一根地拿走,直到拿走6根结束,这时还剩下4根小棒,和原先的3根小棒相加,总共还剩下7根小棒,所以他得出“13-6=7”的结论。
第二种:学生首先数好了13根小棒,然后从13根小棒中拿出3根,一根一根地减去,发现不够减,于是又拿出剩下的10根继续减。减够6根小棒之后,发现还剩下7根小棒。所以他得出的结论也是“13-6=7”。
第三种:学生首先数好了6根小棒,然后采取相加的方式,增加1根小棒,小棒的数量就变成7,再增加1根小棒,小棒的数量就变成8,直到增加至13时,他发现总共拿了7根小棒,所以他也认为“13-6=7”。
这时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操作原理,也就是自己探究这个式子答案的过程。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无法完成表达自我看法的这一个活动。于是,教师让学生收起小棒,还是采用刚刚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探究“14-8”的答案。这时仅有个别学生能够完成这个活动。
(二)原因分析
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解题看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出来,因为理解算理本身就是一个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学生在思考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让学生把这种思维过程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难以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策略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式。算理具有多样性,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才是最好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去尝试、比较,挑选出和自己最为匹配的计算方式。其次,学生在课下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能够对上课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加强,延长记忆时间。
三、应用列式时存在困难
数学教学十分看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分析数学教材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单元都会给出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案例: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水果。妈妈总共拿了12个梨子,但是小红说吃不完,让妈妈放下3个,妈妈同意了,请问妈妈最终拿了多少个梨子呢?”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式子:12-3=9。
紧接着,教师对题目进行了改编。“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水果。妈妈准备买12个梨子,但是小红担心吃不完,于是她向妈妈建议少拿一点。妈妈最终买了9个梨子,请问妈妈放下了几个梨子呢?”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列式子的:12-3=9。题目发生了改变,但是学生列出的式子却是一样的。对于改编之后的题目,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把已知量放在“差”的位置(等式右边),把未知量放在减数的位置(等式左边),这说明学生没有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分析改编之前和改编之后的两道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考查点不同,一道题考查学生的正向思维,一道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但是在解决考查逆向思维的题目时,学生还是运用正向思维去解决问题。问题和方法不匹配就会出现错误。大部分小学生都善于用正向思维去解决问题,他们习惯从正面分析问题,这就反映出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局限和弊端,遇到稍微复杂的题目,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
(三)教學策略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二是善于挖掘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或者对原有题目进行改编,让学生写作业时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当然,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前提在于教师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如向学生多介绍一些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先了解,然后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在解决低年级学生常见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消除畏难心理,端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沈明芳.尝试心理分析 寻求教学对策——小学低年级学生若干数学学习困难的重新解析[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2]黄燕.尝试心理分析 寻求教学对策——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应用列式困难的重新解析[J].学周刊,2015(31)
作者简介:梁明来(1975— ),壮族,广西田东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