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过程,论述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推进教学的途径,认为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生为本 假设 方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39-02
假设策略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学习此策略不但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同时对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常用的策略,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假设策略的学习是在画图、列表、列举、转化等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或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假设策略,如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把除数当作整十数试商等,但是他们缺乏有序、有效的思考,没有形成策略意识。经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悟”出假设策略,形成策略意识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教学前测
引导学生自然地悟出假设策略,体会假设策略的优势是有些挑战的。于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之前进行了教学前测:“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多数学生选择列方程解答,少数学生将6个小杯假设成2个大杯,或将1个大杯假设成3个小杯,还有个别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假设的策略解決问题?可不可以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设计教学时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对比复习,为认识假设策略铺垫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准备题:
(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中,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个大杯中,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刚刚这两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片段二:自主探究,体会假设策略的优势
(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谁来说说这里有哪些已知条件?你打算怎样解决?
生1:我打算用方程解决,设小杯的容量为未知数x,那大杯的容量就是3x,列出的方程是6x+3x=720。
生2:也可以画图试一试。
……
师(过渡):是的,这里数量关系较为复杂,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解答,再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学生板书,小组汇报)
生1:我是列方程解决的,设小杯的容量为x,方程就是6x+3x=720,解出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
生2:我是画图来解决的(如图1),将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那么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3个大杯,每个大杯的容量就是720÷3=240(毫升),每个小杯的容量就是240÷3=80(毫升)。
生3:我也是画图来解决的(如图2),将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那么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9个小杯,每个小杯的容量就是720÷9=80(毫升),每个大杯的容量就是80×3=240(毫升)。
师(课件出示两幅图并提问):请同学们比较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师(总结):相同点有果汁总量不变,都是720毫升,都是将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不同点是一种方法是将大杯假设成小杯,一种方法是将小杯假设成大杯。
(教师板书:两个未知量假设成一个未知量
大→小
小→大)
师(引导学生检验):这样列式解答的结果一定正确吗?还需要怎么办?我们既要看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又要看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和是不是等于720毫升。
师:刚刚同学们有的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有的是运用假设的策略列式解决问题,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将2种杯子假设成1种杯子,这样简单,列方程比较麻烦。
生2:我喜欢方程,数量关系更直接。
……
师(总结):同学们都很有想法,看来列方程或者通过假设来解决这个问题各有各的优点。
片段三:感悟比较,发现假设策略的局限性
师(课件出示):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2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生1:可以设大杯的容量为x,小杯容量就是[23]x,方程就是x+6×[23]x=720,解出小杯的容量是96毫升,大杯的容量是144毫升。
生2:我觉得这样的小杯也可以假设成大杯,但是有点困难。
师:有同学知道吗?
生3: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23],也就是1个大杯可以看作3份,一个小杯就可以看作其中的2份,6个小杯就有12份,12÷3=4(个),那么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5个大杯,每个大杯的容量就是720÷5=144(毫升),每个小杯的容量就是144×[23]=96(毫升)。
生4:也就是1个大杯被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看作1个小杯的容量,一份看作小杯容量的一半,那么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7.5个小杯,每个小杯的容量就是720÷7.5=96(毫升),每个大杯的容量就是96×1.5=144(毫升)。
师:这时候对于列方程和假设策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假设策略理解起来很复杂,方程很好理解,比较简单,我喜欢列方程解题。
生2:当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几分之一时,假设策略更方便。方程没有什么局限性,就是过程麻烦点。
三、案例反思
(一)关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复习含有一种未知量的两个简单问题:(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中,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3个大杯中,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为学习含两种未知量的问题铺垫,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二)关注学生视角
教材中解决这一问题时更建议根据题意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或者全部倒入小杯,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从而使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尽管教材也提出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但是方法之间的联系常常被忽视。笔者在几次学前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喜欢运用方程解决这类问题,所以学生常常有困惑:假设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老师没有推荐用方程解题?笔者通过对比“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和“小杯容量是大杯的[23]”两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感受到列方程解决问题适用范围更广,对数据没有过多要求,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过程简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数据的要求较高,有时通过假设的策略转化起来极具挑战。这是我们站在学生的视角发现的学生的困惑。运用这种教学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去行动、去比较,所以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积极主动。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一个未知量是另一个未知量的几分之一时,数量关系直观易于理解,学生会自觉想到一个未知量就是另一个未知量的几倍,接着将两个未知量假设成一个未知量。感受假设策略的简洁、方便,经历策略形成中“悟”的过程,而不是片面追求问题的解决。当一个未知量是另一个未知量的几分之几时,数量关系的理解极具挑战,这时候列方程解答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探究,从而形成观点与思想,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尊重学生的视角,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假设策略的优势与局限性,因为站在学生的立场,才有可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才使学生感受到方程的魅力。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想法推进教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簡介:高兰(1990— ),女,江苏淮安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责编 刘小瑗)